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理财大计

徐乐江:从钢铁业国际化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困境

2012年01月08日10:36
来源:搜狐理财

  2012年1月7日,第五届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以"全球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政策选择与境外投资策略"为主题,搜狐理财频道作为本次年会的协办媒体对年会进行现场直播。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先生做了主题为:《从钢铁业国际化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困境》的演讲,全文实录如下: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

  徐乐江:谢谢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举办的这次年会,我看到这个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动荡衰退威胁下的中国政策选择与境外投资策略。我结合钢铁业的国际化,谈一谈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背景,或者说是从钢铁这个传统制造业的角度谈一下对于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一些看法和背景,纯属个人意见,不一定说得客观。

  我发言的提纲包括三个方面: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的历史阶段,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滞后原因,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化能力的措施建议。题目有点大,请各位嘉宾从钢铁这个角度作为工业原材料来看待中国制造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或者现状。

  最近我看了一份由中国企业家杂志推出的2011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排行榜,相信在座很多各位都看过。在国际化指数最高的前10名企业当中海尔第四,吉利第八,权利严格意义上的制造型企业,在这个榜单的50个国际化企业当中,钢铁业也只有一家,只有我们宝钢入围,而且排名比较落后,仅位列第25位。这一结果也比较公正,尴尬地显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的现状,或者说制造化的现状,这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制造国,今年大概2.83亿,我们改革开放78年的时候2800万,今年是第16年过亿吨。不管这份榜单的权威性如此,但是至少显示出一个现象,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目前是很低的,而钢铁业在传统制造业中又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2009年宝钢自己对全球主流钢铁企业国际化做过一个研究,我们以海外销售收入比重、海外资产比重、海外子公司比重这三个国际通行指标来衡量国际化指数。发现国际化指数最高的达到了90%以上,印度的钢铁达到80%,日韩钢铁企业都在30%以上,而宝钢只有7.75%。这也就是说宝钢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到世界同行领先水平的10%。当然这一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并不表示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水平真的有多么大的差距,但是无论如何差距是比较大的。同时我们也对包括宝钢、武钢、鞍钢在内的主要大型钢铁企业,从资源和市场两个纬度的国际化分析做了研究。根据各大钢铁企业国际化战略在这两个方面的不同选择,我们把全球主流钢铁企业市场化水平按照从低到高分四种类型。本土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是依靠本土资源,少量利用进口资源满足本土生产,没有资源性海外投资,产品基本满足本土市场需求,少量出口国际市场。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中国30多年的基础非常低。在本土意外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资源,在本土生产产品,并绝大部分供应本土市场,少部分供应全球市场,无本土以外的生产能力。全球市场开拓型的特点是不注重对于本土资源的控制,重视在目标市场生产能力的布置,以产品成本的综合优势弥补资源成本的优势,这个我们叫做从产业链的转移来看,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相比基本上是这么一个状况。全球市场的特点是,以资源的全球利用为基础,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在本土以外的各个区域布局生产基地实现土地化供应。

  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贸易属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果将国际化比作城市化,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我今天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就是中国钢铁业国际化的写照。中国城市化的标志是农民离土不离根,农民虽然进城务工,但是没有城市户口,大部分没有固定住所,中国钢铁业的国际化也是离不开中国的产业基地,也没有在城市,就是在海外建立起制造基地扎下根来。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进了城,离一个国际化的水平还相差很大。中国企业把大量的产品投资到了海外,也投资了海外的矿产资源,但是极大多数还没有建立起国际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人力资源配套体系,目前大多数是市场导向型,国内市场不好了,我们出去多一点,国家政策税收好,就出去的少一点。国家现在不退税了,国际上竞争激烈了就回来一些。很显然,中国钢铁业的国际化还处于低级阶段,从我们画的图来看,资源利用、市场焦点,我们把中国的宝钢、鞍钢等等画为四个象限,大家从图当中也可以看得到。

  我们想把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的思路和原因做一个分析,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前面我们说明,中国钢铁业是一张世界名片,这个没有任何疑问。因国际化的水平还是很低端的发展阶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发展滞后的?我认为有以下的原因不可忽视。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到了各个角落,这个是依赖大量的廉价出口实现的,这一点大家都相信。这种低成本制造优势来源于三个方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到发达国家的10%,但是仍然有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各地区每年上调职工最低标准,对每个企业目前都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环境成本社会化了。很多地区河流和水都污染了,我国对矿产资源不征资源税或者税率很低,国内制造企业的成本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导致产品大量的出口。一些地方政府也会吸引投资或者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还以极低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这种必然使中国制造业在未来不适合实力强大,劳动保护严格以及环境要求苛刻的地方和国家发展。中国这个发展阶段躲不过去,也绕不过去,我们必须走这一条,不走这条路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

  我举的这几个方面,今后毫无疑问都会在国内发展构成很大的约束。走出去如果我们不转变,仍然意味着在国内这个环境发展,走出去一定是不成功的。制造业相对复杂的产业链,从目前统计的中国海外资本的分布来看,商业服务业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三是采矿业,第四是交通运输和仓储,第五是制造业。这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滞后,制造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国际化的难度大得多。对于钢铁业为例,要在境外投资制造基地,必须面临整个产业链的协调问题和布局问题,在前端必须考虑好原来的渠道来源,并不是你有钱就一定采购得到原料,有很多的问题。在下一步必须考虑到客户的渠道,形成最好规模的用户群体。制造环节本身也是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高资本的投入,还需要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撑,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制造企业根本就没有产业链的概念,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了产业链的重要性,但是大多都局限在国内的产业链。对于跨国产业链还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这个也好理解,30年我们着重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普遍缺失或者是能力缺乏,是限制中国制造业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宝钢一直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但是也非常困难。我们在金融危机前的巴西做了很长时间的尝试,在08年的4月份我们主动放弃了研发500万吨钢厂的项目,实际上这个项目本身我们感觉到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法律还是不具备的。但是宝钢自己寻求到了海外制造的机会,资源有,销售贸易也有,这方面的成功概率也很低。我们想今后的努力,对于中国钢铁业发展到这种阶段,我们会加倍努力到海外来布局。

  中国制造缺乏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象,使国际化更增添一种份额,品牌是制造业产品的灵魂,产品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中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最大的短板就是缺乏响当当的国际品牌,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我们改革开放30年建设也就是33年,这个时候要和百年的市场竞争形成品牌当然不太可能。无论如何,世界的规则是一样的,当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沦为代工厂的时候,它只能接受被动的命运,这一点大家有切身的体会。国际知名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还可以减少很多国际投资的阻碍。比如在印度投资,征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印度农民对世界知名消费品牌前来投资比较认可,征地过程比较顺利。因为印度农民认为自己世代的土地上,将来生产出如丰田这样的汽车是好的事情。因此制造业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和品牌形象的国际化。中国长期以出口低端产品为主,中国制造给世界的感觉是价廉不物美,低劣的产品,低劣的企业,低劣的国家,就给中国企业走出去造成极大的阻碍。当年日本战后之后也经历了这个过程,走出去以后也有很多的挫折,但是日本的企业克服了这一点,创造出了知名的一些品牌,无论是汽车、家电还是钢铁。

  中国大型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的战略,在整体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型国企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的特殊地位,普遍缺乏走出去的动力,当然这是制造业。资源业像石油不走出去,中国的石油就是这么多。特别是国企受到更多的刚性制度的约束,有的不敢冒更大的风险到海外投资,加上国际上特殊的政策背景所受到的驱使,使很多的企业走出去步履迟缓,是缺乏系统的国际化战略引导。有的是没有想法为什么要国际化,有的也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制造业当中,国际化较成功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具有较清晰的国际化战略企业,比如海尔、联想等等。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将国际化作为追求,甚至是企业家的政绩,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意图、战略和定位比较迷茫,还有一些企业仅仅为了迎合国际化的口号。对于我们宝钢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值得我们分析和反省。

  中国制造国际化能力的措施和建议。前面我以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或者实践中的一些总结阐述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化落后的一些原因分析。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制造企业自身能力的不足,因此我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国际化能力。建立本土市场最佳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海外成功必须建立在本土成功的基础之上,这个是大家都不用怀疑的,目前我国制造业中有200多个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数量第一,钢铁第一,水泥第一,汽车第一,玻璃第一。但是体量的第一并不意味着竞争力的第一,中国钢铁业就是最好的典型的例子。目前百万吨以上成规模的钢铁企业数量占据了全球的半数以上,但是中国钢铁的集中度很低,没有一家企业市场份额超过10%,就宝钢来说现在规模不是最大的,中国最大的是河北省地方的一家钢铁企业。在国内市场还没有搞定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能够争夺海外市场呢?因此我们刚刚出炉的钢铁“十二五”规划,把中心还是放在了国内市场上,对此我很赞同。

  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制定严密的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完全是机会导向性的冲动的国际化,这样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很高。在企业国际化问题上,没有战略很难躲避风险,应该对行业做出深入的分析,这个我认为是今后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必备的一课,也是必要条件。提升专业能力是国际化的基础,全球知名跨国公司之所以常盛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并把这个创新能力融入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当中,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把创新的优势不断的做大做强。因此创新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流程当中。中国制造企业的问题在于创新意识不够以及缺乏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这种技术和管理创新的落后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中国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追求技术创新。但是我感觉到相对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而言,商业模式管理,特别是服务于用户等这方面的创新很明显。

  培养高素质的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化人才是关键。拥有大批的国际化人才可以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站稳脚跟,要缩短与国际化企业的差距,人才是关键,企业国际化的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所以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中国企业目前不缺引进高科技化人才的实力,缺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机制。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培养和引进人才不难,难的是留得住人才和使人才发挥作用,这一条对于我们国企来说尤其重要。

  将培育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制造在国际化进程当中最大的软肋是缺乏先导。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培育了一些具有一定国际化影响力的制造品牌。但是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很薄弱,还没有世界知名品牌,这个和我们的发展阶段有关系。而且不要说海外用户,我们自己的国民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也很低。可以这么说,没有制造业的品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就会事倍功半。从机制地址上确保企业品牌意识的建立和完善,这里的品牌不仅仅是产品品牌,也包括企业品牌和国家品牌。

  妥善平衡风险和机遇的关系,中国制造业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对跨国投资风险的畏惧。对于很多前面走的先行者都有很多的教训,跨国投资是一项远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的经营活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风险管控能力从何而来?如果不迈出国门根本是没有,从经验当中借鉴而来,要从实践当中积累而来,对于跨国企业应该在战略上重视。中国企业要想取得国际化大的飞跃,贸易的风险是必须的,是要交学费的,关键是我们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要有风险识别的能力。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允许企业有试错的机会,尤其是在海外投资的各个方面,应该允许走向国外以后交学费的机会。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以上是本人结合中国钢铁业国际化,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一些思考,很大程度上有主观的色彩,希望各位批评指正,也愿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让我们一起来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徐董事长是从宝钢的视角上,从钢铁的视角分析了我们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定位,不管是在产业中的定位还是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当中的定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的思路和路径,看看大家对徐董事长的主题演讲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的?

  问:徐总您好,我来自华宝证券。现在许多钢铁上市公司的股票已经价格大幅度跌破了净资产,二级市场收购是否可能成为这个行业整合的一个选项?

  徐乐江:宝钢自己的股票净资产6块钱,现在还不到10块钱。钢铁业目前大概基本上都是这个状况,我觉得前面讲的中国国内的钢铁业,大家看到“十二五”钢铁计划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集中度很低,上游的三大矿山,因为尽管是市场竞争,矿石的供需关系决定了我们的价格,这是一个方面。返过来还有一个方面,集中度过高,对于这个商品的供需关系还会加以权重。加上我们下游转型、调结构和发展,钢铁业现在所具备的产能是为前十年高速发展作为背景的。当然随着市场竞争,你那么发展就有人去投资,未来以后钢铁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结构的发展,将会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的阶段过了,现在到了一位数,今后会到不增长,会到零,会持平一段时间,接下来是负增长,这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大背景和大格局下,钢铁业的兼并重组,联合重组一定会如火如荼。我相信可能5年,可能几年,今天把中国的地图打开,钢铁业分布的版图5年以后会有大的变化。

  问:徐总您好,我来自上海私募。您刚才讲到由于上游铁矿石的垄断还有下游市场进一步萎缩,可能钢铁业的盈利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对于这个现状,您是钢铁业的巨头,我想问一下您对于目前这种情况是怎么看待的?对于2012年能不能做一点前瞻?谢谢。

  徐乐江:谢谢,这个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发展到这个阶段是一个客观规律,如果过去的2011年中国钢铁业用高成本、高库存,原料也高形容的话,从去年4季度开始,中国钢铁业作为基础原材料和宏观经济发展一定相关。宏观经济如果调结构转型发展,不是以基本建设或者进出口来拉动,我们想想看,钢铁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一定步入一个微利经营阶段,这个阶段不是一年两年。在这个当中,钢铁业本身会发生变化。看看战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日本石油危机之后钢铁业调整,欧洲差不多,美国发达国家更是这样。所以我认为,作为做PE投资的,这个阶段有它自身的特点,供大于求,激励了价格,最后总有退场的,总有不干的,总有集中度提高的。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只要搞市场经济的,才会迎来一种新的健康的发展,这一块我从事钢铁行业,和所有人一样都做好了准备,躲也躲不过去,绕也绕不过去,只是在这个激烈竞争当中,你能做到,你别倒下,你要拼到最后。至于说要赚大钱,这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不抱以很大的希望。

(责任编辑:姜隆)
  • 分享到: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