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它们有的是“银行的影子”,有的行走于灰色地带
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2011年,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跳”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指称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影子”究竟有多大? 野村国际(香港)曾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作过调研,按照其公布的数据,2010年“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等于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17.8%、当年GDP的21%。
但是,“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迄今难有定论。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太快,以至于还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融资担保不算“影子银行”,因为其资金本质上是银行信贷;有人认为私募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应纳入范畴,有人却建议只计算借贷、忽略股权投资,因为股权投资对信贷的替代作用不明显。
更重要的原因是,民间借贷规模无法衡量。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很多担保、信托、小额贷款公司表面挂各种牌子,私下都在做这个。”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体量太惊人,你能得到的数据都是假的,因为根本没人能统计。”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