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减速或带来资产质量下降风险
上周标准普尔的一份银行发展前景报告将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再次放到了聚光灯下。标普称,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可能会上升到5%-10%,该判断和此前惠誉发布的报告不谋而合。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真的令人堪忧?还是外资评级
不良贷款拐点是否来临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我国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向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率从高位回落,目前仍处于下降通道,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未来经济下行风险导致“隐性”不良贷款激增,银行业将面临不良贷款余额“单升”的压力。
这种压力已经在2011年一季度有所显现。尽管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333亿元,较2010年四季度减少了3亿元,但这是建立在今年3月份核销历史政策性财务挂账924亿元基础上的。也就是说,201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明降暗升。实际上,仅一季度银行体系就新增不良资产921亿元。
安邦咨询表示,这并不代表一季度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显著恶化,主要的变化来自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去年12月,银监会要求,对于平台贷款中项目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不足、需主要依靠担保和抵质押品作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如项目自身现金流、担保及抵质押品折现价值合计不足贷款本息80%的融资平台贷款,应至少归为可疑类。银监会还要求对到期平台贷款不得展期,不得新增,这也导致不良贷款有所增加。
此外,银监会去年要求银行只能给房企发放以在建工程作为抵押的开发贷款,抵押率不得超过50%。至于平台贷款,一方面银监会已叫停新增贷款(保障房除外),另一方面中国财政收入长期以20%的增速增长,地方财政的偿债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银行人士指出,受节能减排、出口放缓、政府融资平台治理、信贷收缩、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收入增长放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可能下移到8%-9%的次高增长区间。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可能加大;央行收缩流动性、汇率波动频繁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经济下行可能增加假票据、假按揭、内外勾结作案等操作风险。这些外部因素将制约和减缓银行发展速度,并对未来银行质量下滑带来压力。
监管机构未雨绸缪
对于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在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分化,监管机构已经提前作出了预判。监管部门曾提出,将监管目标从不良贷款的“双降”改为“双控”,甚至要对不良贷款余额的反弹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已经从银监会成立之初30%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加之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继续要求银行实现“双降”恐怕难以为继。
与之并行的是,银监会通过设置较高的资本金要求、拨备覆盖率指标和创设拨贷比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缓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去年即使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商业银行还是集体启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再融资计划。为了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本金要求,去年银行再融资达到了4000亿元左右。今年银监会进一步提高了资本标准,其中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应保持在11.5%以上,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保持在10.5%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资本充足率接近监管底线的商业银行而言,这些规定将有效抑制其贷款扩张冲动,这对防止银行单体风险和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是完全必要的。从长远看,一个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体系将为实体经济持续繁荣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严格资本约束将确保银行业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从银行拨备覆盖率来看,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准备也相当充分。2002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为应对不良贷款进行拨备的程度不断提高,2002年的拨备覆盖率为6.9%,2007年达到41.2%。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风险,2008年银行拨备覆盖程度在2007年的基础上提高到115.3%的高水平。根据今年一季报数据,目前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达到了230%的超高水平。有分析师指出,银行未雨绸缪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即使未来不良贷款出现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控的。
虽然近6年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显著提升,但越来越低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让人感到一丝不安。银行人士指出,毕竟现在银行对贷款质量的分类存在一定的灵活性,为了美化财务报表,银行可能存在少报不良的动机。因此,监管机构在新监管标准中引入与贷款规模挂钩但与贷款质量无关的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增强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前瞻性,有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用于经济下行期吸收损失,平滑由于低估或高估贷款损失导致整个信贷周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收益波动。
“现在的情况是,商业银行不良率越低,按照拨贷比2.5%的达标值,银行需要计提的拨备就越多,这样很多银行都不敢轻易核销不良贷款。”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作者:张朝晖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