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保险行业大规模的股权洗牌归于平静,《证券日报》保险周刊将目光投向那些从开业以来一直保持着正宗股权血脉的公司。虽然,他们没有经历重大股权更迭的动荡,并不代表他们不曾有过重组或整合的冲动。本刊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描述他们沉寂背后的故事。
2
011保监会首张罚单:
回访标准话术不合规 中德安联被罚35万 1月21日,保监会公布处罚信息,中德安联因新单回访标准话术修改后仍与《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不符,被罚款30万元。相关负责人运营副总经理夏博恩被处罚款5万元。这两笔罚款,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都是到目前为止保监会诸多处罚中的高额罚金记录了。
作为新年的第一张罚单,同时也在传递着新年的某种监管动向。监管部门2011年将更注重对此前公布的法规、办法等的执行情况进行的落实检查。并且处罚内容也较之前更加细致。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在1月11日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新的一年,要以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坚持科学监管、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着力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着力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着力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
分红、万能
回访话术不达标遭重罚 据保监会处罚公告内容显示,2010年3月,保监会对中德安联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2009年11月,中德安联对其新单回访标准话术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话术仍然与保监会《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不符。
具体表现为:一是投连、万能险话术中未明确提示犹豫期内可以享有的退保权益,未向投保人确认其是否知悉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事项,未明确确认投保人是否知悉费用扣除项目及扣除的比例或者金额;二是分红险话术中未明确提示犹豫期内可以享有的退保权益。
资料显示,2009年9月27日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知,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办法》意在从销售、售后和持续披露等几个环节,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透明性,增强保险公司的强制披露义务,对于规范保险公司宣传销售行为,遏制销售误导将产生重要作用。
《办法》第三条是对保险公司客户回访作出统一规范,要求保险公司在犹豫期内对投保人进行回访,并分别规定了分红、投连、万能等三类产品的回访要点。
保监会还明确表示,为确保《办法》的执行,将采取包括现场检查在内的多种手段和措施,持续开展打击销售误导工作,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并通过向社会披露、公众和媒体监督等方式,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自《办法》实施以来,已经有不少公司尝到了苦头,中德安联不是第一个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吧。
保监罚[2011]1号文件显示,中德安联保险公司话术修改工作由代管电话回访的区域服务经理肖艳主持,通过邮件在公司内部进行沟通讨论,并以邮件形式报告给主管运营的副总经理夏博恩,夏博恩未对此提出异议,新话术于2009年12月7日正式上线。
中德安联标准回访话术违规直接导致了其实际完成的电话回访不符合监管要求。据悉,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中德安联累计完成22168件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电话回访。
中德安联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十三项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依照《保险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的规定,保监会中德安联保险公司给予罚款30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其相关责任人运营副总经理夏博恩被处罚款5万元,直接责任人肖艳被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此次处罚罚款共计35万元。
成立11年
业绩如王小二过年 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12月28日经保监会批准成立,1999年1月25日在上海正式开业,是中国第一家获准成立的中欧合资保险公司。目前,其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安联保险集团占股权51%,中信信托占股权49%,是成立较早,股权较为稳定的寿险公司之一。
成立11年来,中德安联目前在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江苏、深圳、北京和山东设立了8个省级分支机构,60个营销服务中心。业务覆盖人寿、养老、投资、教育、医疗、意外等多个领域。
其外方股东,安联集团1910年,即在中国的主要港口城市,如上海,开办保险业务。目前已经成立了财产险公司安联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旅行救援,蒙迪艾尔救援(中国)。
但无论是其在中国成立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人寿,还是安联保险,业绩都不突出。其保费座次还有不断下滑之势。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其排在28家中外资寿险公司的第17名,保费收入1.9亿元,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的第8名;2005年,人身险公司增加到36家,其名次也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而滑落,降至了第18名,当年保费收入3亿元。
2006年是中德安联表现最好的一年,排在第14名,保费收入12亿元,较上年同期翻了两番,其在外资中的排名也仅次于友邦、中意和信诚人寿,排在第4位。
但2007年底,其名次下滑的趋势再次显现。排在行业第16名,保费收入30亿元,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的第5名。紧接着的2008年,其名次再将两位,至第18名,保费收入缩水至24亿元,排在外资寿险公司的第4名。
2009年底,中德安联的名次忽然降至第27位,保费收入18亿元,外资公司中又有几家超车到其前面,中英人寿和中美大都会等。
2010年,中德安联的表现更加让人大跌眼镜,行业排名降至了第34位,保费收入14亿元。而在外资寿险公司中,其既不像友邦等老牌公司般稳定,也不像新锐光大永明、中美大都会那样有冲击力,重重跌到外资寿险公司的第12名。
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家成立11年的老牌公司来说,确实有些不堪。而且,近年中国市场寿险公司不断增加,在没有突出的经营特色的情况下,很难迎接竞争带来的挑战。
回访话术:指保险公司电话回访的流程,大致包括寒暄致意、自我介绍、说明意图、具体说明、时候沟通等内容。
金盛人寿6年名次降21位 简历:1999年生于上海
家庭成分:中:外方持股=49:51
地盘:沿海城市
江湖地位:最好名次17名
最新第38名
相对于中宏人寿的曾经辉煌,可以说金盛人寿更为低调。成立11年来主要业务区域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建有辽宁、天津、浙江、广东、北京等五家省级分公司,总公司及注册地都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
尽管去年曾一度传出
工商银行(4.20,0.00,0.00%)将以60%、70%的股权入驻金盛人寿,
五矿集团欲退出,但随着去年年底保监会一纸批文:“批准你公司注册资本金从14.05亿元人民币变更为16.05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双方股东股权比例保持不变。”此传闻平息,加之其后金盛人寿又筹建浙江、四川分公司,喧嚣一周一切归于平静的运营。
事实上,金盛人寿传出婚变传闻也并不奇怪,成立11年不盈利,金盛人寿的排名一直需要倒着数。2004年金盛人寿年收保费1.7亿元,排在28家人身险公司的第18位,在外资中排行第9。
2005年,金盛人寿名次上升一位,至行业第17名,保费收入3亿元,外资排行第7位,当年国内寿险公司共计36家,这个座次,也是金盛人寿自2004至今的最佳成绩。
新公司连年增加,且大多为中资公司,金盛人寿不敌竞争压力,在2006年排在行业第26位,较上年同期下降9位,保费收入4.8亿元,外资中排行第14位。2007年,金盛人寿行业排名继续下降,至第29位,保费收入9亿元,同比增速近100%,但由于公司数量增多,诸多竞争能力强的公司排到其前面,金盛在外资中排行15。
2008年底,金盛人寿在行市大好的情况下,只收得6亿元保费,行业排名随之落至第37位,外资排行第16名。2009年同期,金盛人寿保费回升至8.3亿元,但已无力回天,行业排名继续下落至第38名,外资中排行16位。
去年11月,金盛人寿规模保费首次过10亿元,行业排名第38位,外资排行不变,但总排名已经是倒数第13位。
从金盛人寿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股权虽然稳定,但如果没有新的经营思路,其江湖地位恐怕难免江湖日下。
中英人寿 第21名→第11名→第20名
简历:2002年出生于北京
家庭成分:中、外方持股=50:50
地盘:京广沿线地带及沿海
江湖地位:最好名次11名
最新第20名
1月17日,保监会批复,中英人寿将注册资本金由20.9598亿元变更为23.4598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双方股东股权比例保持不变。近日,关于中英人寿投连险盈利能力及客户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消息将其推到风口浪尖。
中英人寿官网资料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中英人寿已经在全国开设了广东、北京、四川、福建、厦门、山东、湖南、河北、江苏、辽宁、湖北、河南等12家分公司,业务范围扩展超过了40个城市。
2004年,在其成立的第二个年度,其行业排名仅为第21位,全年保费收入8747千万,总排名倒数第8位;2005年,在国内寿险公司增加至36家的前提下,其名次迅速蹿升至第12位,保费收入增至8.9亿元,增加了十倍,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也升至仅次于友邦、中意和信诚的第4名。
2006年,中英人寿保费总额11亿元,行业排名为第15位,在外资中排行第5,次年度中德安联跳至其前。紧接着的2007年,中英人寿总排名提升至行业第11名,保费收入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亿元,外资排行第2。
2008年,中英人寿在国内54家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14位,保费收入38.5亿元,外资中排名仅次于友邦,仍居第二位。2009年底,中英人寿总排名降至第17位,保费收入却增至42亿元,外资中排行第4,转身外资的华泰人寿排在其前一位。
去年前十一个月,中英人寿总排名为第20名,保费收入为45亿元,外资排行第5,排在其前面的是友邦保险、中意人寿、华泰人寿和信诚人寿。
6年间,中英人寿总排名从21位升至第11位,又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落至第20名,中英人寿已在4年多的时间里连续6次增资,总增资额高达18.4598亿元人民币。虽然公司在2009年实现盈利,从竞争的态势看公司面临的压力也不可小觑。
中宏人寿
6年名次降19位 简历:1996年生于上海
家庭成分:中方:外方持股=49:51
地盘:沿海及内地中心城市
江湖地位:最好名次13名
最新排名第30名
中宏人寿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成立距今已奔15个年头,然而中宏人寿近几年的业绩就如其在业内的名气一样低调,低调到让大家几乎忘记,中宏人寿曾经是行业排名十三,外资排行第四的元老级寿险公司。
据wind数据显示,在2004年,国内进入保费统计系统的寿险公司一共有28家。其中,中资9家(仅国寿、平安、太保、国寿集团、新华、泰康、太平、生命和民生人寿),外资公司21家。而中宏人寿当年就以6亿元的总保费收入排在行业第13名,在外资寿险中排行第4,当时排在其前面的有友邦保险、信诚人寿和
太平洋(11.01,0.00,0.00%)安泰保险。
2005年,国内寿险公司增加至36家,其中中资公司增加了合众人寿、长城人寿、人保健康和华泰人寿四家,外资公司增2家。中宏人寿的行业排名也虽竞争压力的加剧有所下滑,至第14位,外资公司中又有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两家夺路到其前面。当年中宏人寿总保费收入为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亿元。
2006年,国内人身险公司增加至45家,中资再增7家,外资仅增加2家。此年,中宏人寿保费收入总额9亿元,行业排名为第16名,较2005年再降2位;外资排行第6,其中,中德安联取代太平洋安泰超车到其前面。
当国内寿险公司以每年近10家的速度增加的时候,中宏人寿的排名也以此速度在下降。2007年,国内人身险公司增加至53家,在中资公司净增8家,外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中资公司的蚕食能力开始显现,外资份额普降。至当年年底,中宏人寿排在了行业第28位,保费收入11亿元,在外资公司中排行落到第14位,联泰大都会、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光大永明、恒安标准、中荷人寿、海康人寿等新生力量一点点将排名搬到了中宏人寿前面。
2008年国内新增一家外资公司,人身险公司总数变为54家。中宏人寿的行业排名也变得从后面数反而快些,排在第30位,外资排名第11位。当年保费收入14亿元,虽较上年同期增加3亿元,但在2008年多数公司保费总额翻倍,甚至翻番的情况下,显得微不足道,无法弥补竞争所引起的名次损失。
2009年收金融市场影响,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普降,在此前提下,中宏人寿的保费反升至16.5亿元,增加2.5亿元,这使其在59家人身险公司中排名前进2位。在外资公司中排第8位。
2010年11月,国内进入保监会保费统计范畴的人身险公司增加至60家。其中,中资公司32家,外资公司28家,几乎平分秋色,但外资的市场份额却不及中资九分之一。中宏人寿行业排名回落至第30名,保费收入17.7亿元,增速放缓。中宏人寿这家成立最久的合资公司也难敌中意、华泰、信诚、中英及去年下半年转身中资的光大永明。
目前,中宏人寿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四川、山东、福建、重庆、辽宁和天津等地的国内40多个城市建立分支机构,深耕中国十余载,09年开始实现了盈利,好歹盈利能力值得肯定。
年底增资旋即大肆招兵
信诚日发百余条招聘信息 1月21日,保监会公布6条行政许可批复,其中三条与信诚人寿有关:批复信诚人寿筹建泉州中心支公司、佛山营销服务部改建为中心支公司、嘉兴营销服务部改建为中心支公司。《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百度发现,信诚人寿除了分支机构陆续全国遍地开花,近期其招聘信息多达581条,尤其是其总部所在的广东地区更加密集达545条。
总部驻地广东大规模招兵买马 2010年12月29日,保监会发布行政许可公告:“同意信诚人寿注册资本金从20.9598亿元人民币变更为23.4598亿元人民币。增资后双方股东股权比例保持不变。”之前的种种猜测平息,同时,信诚人寿开始招兵买马,特别是在其总部所在地广东,记者搜索发现,仅2011年1月26日一天,招聘信息就高达百余条。
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统计,进入2011年以来,信诚人寿已经发布了近500余条招聘信息,岗位名称上至营业部经理,下至保险代理人达上百种。招聘信息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广东地区最多,最近一个月以来,已经有545条。
信诚人寿成立于2000年10月13日,距今已经有10年时间,由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英国保诚集团共同发起创建,总部设在广州,中信集团和保诚集团各占50%的股份。信诚人寿也是股权稳定且成立时间较长的外资寿险公司之一。
成立之初,信诚人寿业务发展迅猛,尤其在个险渠道冲劲十足,甚至一度提出“赶超友邦”的豪迈口号。但近两年来的数据显示,信诚人寿高管人员变动频繁、市场份额缩水严重。光大永明“去外资化”的成功转型与信诚人寿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10年,坊间关于信诚人寿“去外资化”的传闻不断。
加之,去年3月英国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天忠(Tidjane Thiam)访问中国市场,收购友邦计划一旦完成,信诚人寿外方股东保诚集团在中国将面临“双牌照”难题。当时也曾有消息人士称:“在这个时间段,信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信集团希望保诚能退出合资公司股权,保诚只持有一张保险牌照,即收购完成后获得的友邦中国的业务牌照。”
实际上,中信集团旗下的
中信银行(5.15,0.00,0.00%)、中信信托为信诚人寿提供一定的销售渠道和资产管理,如信诚人寿的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账户投资主要交给中信信托投资管理,信诚人寿与中信银行还联手发行了国内首张国际保险金融信用卡――中信信诚联名信用卡,实现了银行与寿险公司前台、后台业务对接。
但是,事情发展到最后,宝成集团收购友邦计划落空,信诚人寿的“去外资化”也随之无疾而终。
自2010年12月下旬开始,信诚人寿开始大规模扩张,在其总部所在地尤为明显,密集成立营业部等分支机构。
保费上升难敌名次下滑 信诚人寿自成立以来,保费排名一直排在外资公司前列。截至2010年10月,信诚人寿已分别在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山东、浙江、天津、广西、福建、河北7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自治区,共3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并拥有逾13,000名内外勤员工。
2004年,在信诚人寿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其保费收入6.5亿元,排在国内寿险行业的第十一位,在外资寿险公司中仅次于友邦保险,位居第二。而当时的外资寿险公司中意人寿、光大永明、中英人寿等保费远不及其水平。
2005年,信诚人寿保费总额首次突破十亿元关口,行业排名不变,但当年中意人寿突然发力排在了外资寿险第一位,信诚人寿随即排至外资第三位,保费收入是友邦保险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之前排在其后的中英人寿、中宏人寿等也开始崭露头角。
2006年底,信诚人寿保费收入16亿元,同比增速60%,行业排名退一位至第十二名,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依然是第三位,仅次于友邦保险和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及中宏人寿仍然穷追不舍,此年,其同父异母的中德安联排名与其前后相随,保费相差4亿元。
2007年同期,信诚人寿排名继续下降,行业排名至第十五位,保费收入30亿元,增速为87.5%;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排名也下滑至第四位,友邦保险、中意人寿仍排在其前面,中英人寿经过几年的积累也排到了信诚人寿座次前面,其兄弟公司中德安联仍紧随其后,保费仅相差一千万元。
2008年,信诚人寿保持了其上一年的行业座次,保费收入37亿元,增速23%;信诚人寿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地位又回稳至第三位,排在其前面的是友邦保险和中英人寿,其与中英人寿的保费相差一亿元。
2009年也许是信诚人寿不愿回忆的一年,这年中,虽然其保费未因行业趋势而缩水,但行业排名却落至第十九位。外资寿险公司中友邦保险、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又出现了一家转身外资的华泰人寿,也首次超过了信诚人寿,使其排名被迫降至外资第五位。
进入2010年,前十一个月,信诚人寿保费收入近50亿元,超过2009年全年9亿元,行业排名也回升至第十七名。排在其前面外资寿险公司为友邦保险、中意人寿和华泰人寿,中英人寿不敌其增速。
总体而言,信诚人寿自2004年至今排名较为稳定,保费收入也连年攀升,但成立多年仍盈利不足,令股东大为挠头。(记者 路 英)
作者:路 英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陈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