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保险频道-提供产品和全面资讯的保险门户 > 保险理财

存款被忽悠成保险 银行推销产品不应见利忘义

来源:北京商报
2010年11月12日07:38

  明明是想去银行存款,但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忽悠下却买了保险产品,这绝不是一个特殊案例。据《长江日报》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近半投资者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过,本想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产品。

  银行为什么热衷推销保险产品,无非是利益的驱使。银行代卖保险产品,俗称“银保产品”,对于银行来说,“银保产品”属于代理业务,收入比单纯存款的储蓄业务高,所以一些银行把柜台人员的业绩与推销保险挂钩,而有不少保险公司还会给银行工作人员部分保单回扣,这势必使银行工作人员对推销保险产品更有积极性。

  这类的事件频发还有另外一方面原因,就是购买这类产品的多是一些大爷大妈们,上了年纪不敢做其他方面的投资,于是将辛辛苦苦积攒下的血汗钱存入银行,想得些利息。而他们又大多看不懂那些繁冗的合同条款,便被银行工作人员轻易地忽悠了。在他们看来,银行是值得信任的,银行推荐的产品一定不会错,没承想被“误导”了,说得难听些是被欺骗了。

  当然推销保险产品的也有一些是驻扎在银行的保险人员。保险公司之所以在银行卖保险,一方面是银行的销售网点多,另一方面也是看上了投资者对银行更信赖这一优势。可以说,保险营销人员也利用了这一点来欺骗投资者。有保险理财师曾对笔者说,有许多投资者真的不知道银行卖的是保险产品,甚至不知道保险分红、理赔要到保险公司去办业务。当保险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时,投资者往往会跟银行发生纠纷,他们哪里知道,银行对此是不负责任的。但是这类事件频频发生,势必会让银行的诚信度大打折扣。

  近日,银监会发出通知,对银行驻点保险人员下了“逐客令”,看来银监会也看出事态的严重性。但是通知还不够细化,对如何防范银行人员误导、如何处罚等并没有明确规定,能否真正阻止“误导”行为,还须拭目以待。

  笔者认为,靠行政手段阻止这种“误导”行为还不够,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加强对银行员工的素质教育。目前,吸储、放贷、吃利差仍然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储户仍然是银行的“上帝”,银行应该善待“上帝”,不能让“上帝”失去信任感。

  其实,保险产品也并非不好,银行错在没有遵从投资者的选择权。如果投资者的这笔钱短期内需要流动,而你诱导他购买了保险产品,就会使他蒙受重大损失。如果银行员工更职业一些,将各种产品的特点为客户讲解清楚,根据客户自身需求推荐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就可以让客户达到满意,增加对银行的信任感。而误导、欺骗,专为客户设置陷阱的做法可以使银行获得暂时的利益,但长期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银行是窗口行业,要靠优质服务树立形象;银行也要盈利,但要取之有道,不能见利而忘义!

  

(责任编辑:陈大伟)

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0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