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理财大计 > 房贷 > 房贷贴士

5年前未及时还贷 市民留信用污点买房贷款遭拒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2010年05月04日10:12

  张先生反映:5年前的小疏忽竟然让他上了银行黑名单,现在买房没法贷款了。他说,清明节他从外地回青,购买了一套金色荔园的房子,首付已经交了,贷款合同也签了,可是,前两天银行要放贷时,却通知他说:无法办理贷款!因银行有黑记录。经查,发现是他在2005年贷款买电脑时出的问题,当时因为公司业务拓展,他长期驻外,拖过两次没有及时还贷,竟然在银行留下了“案底”,影响到了他今后的贷款信用。他告诫市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个人信用,别让信用危机找到你! 记者随访

  因“疏忽”遭遇信用危机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想买第二套房申请银行贷款时,却被拒绝了;你想为信用卡升级,也被拒绝。尽管你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无论你愿不愿意,“信用危机”已经找到了你!显然,这是一个现代人必须要面对的“课题”,记者了解到,岛城许多自以为是“五好公民”的市民,都因延迟缴费而成了银行“信用不良”榜单的“座上客”。

  随着贷款成为许多人改善生活条件的一种方式后,随之而来的个人信用问题也开始找上门来。记者了解到,在青岛,每年会有许多人成为各大银行榜单上的“目标人物”,这目标不是因为其是银行的优良客户,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将欠银行的钱如期还上。而据了解,其实,在这些不良记录中,有许多并非恶意欠款和主动欠款,而是因为偶尔的失误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与张先生类似的是,在青岛一家韩国企业工作的林先生三年前按揭购买了东部的一套公寓房,每月要向银行支付近3千元的月供款。由于工作缘故,他经常来往于江浙和青岛之间,为了不因无法回青而耽误还款,他就一次性存进三个月的房贷10000元,换来三个月的方便。今年,由于他单独开公司,打算再买一套商用房,于是提出申请向银行贷款80万元,可是等他去办理贷款的时候却吃了“闭门羹”。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不给予贷款,是因为您有不良信用记录”,且毫无回旋余地。经查他才得知,由于在外地忽略了利率上调,有时第三个月的余额并不够支付当月月供,虽然后来补齐,但已归入不良信用。对此,农业银行青岛分行房贷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类现象近年来时有发生,许多人的信用问题出在延迟上,而不是“不还”上,但是,规定就是规定,很多人都会为自己的“延迟”付出代价。他说,房贷是最容易进入信用关注的领域,尽管人们都会关注利率上调的新闻,但却常有人忽略了它与房贷之间的直接联系。他建议习惯用卡存钱的用户,每隔一个月用存折去打印详单,或者到柜台咨询。保险一点的做法是每月存入稍微多的钱,可以充分满足小规模的利率上调带来的涨幅,避免类似的信用“冤枉”。此外,如果实在因为突发事件无法按时还款,可以尝试打客服电话向银行申请延迟期,有备无患,目前很多银行都提供此项服务。

  据了解,除了房贷外,信用卡也是极容易发生个人“信用危机”的关键领域。记者了解到,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忘记缴纳信用卡年费也成为信用不良记录的诱因。青岛某幼儿园老师王女士就遭遇过此类问题。她告诉记者,她钱包里曾经最多的时候有8张信用卡,其实常用的也就是一、两张而已。可就是这不用的信用卡让她遭受了信用不良的“不白之冤”。她说,她去年本来想贷款买房,可是就是因为她的几张信用卡没有按时缴纳年费导致“信用不良”,连续遭到三家银行的拒绝。她非常无奈地告诉记者,当时就是为了帮朋友完成业绩才办的那些信用卡,以为不用也就疏忽了,谁知道会产生“不良信用”。记者了解到,一张信用卡一旦申请成功,就意味着你要对这个账户负责。因为不管你是否使用,银行都要为此付出数据处理和信息维护等费用,因此,即使是“休眠卡”,银行也要对其收取年费,一旦到年底忘记“买单”,同样属于拖欠还款。尽管数目不大,但一次都能把你打入不良信用的“深渊”。光大银行的工作人员刘女士告诫读者,办多少银行卡市民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要随时清理堆积如山的卡片,留下经常使用的,其余的去银行办理注销,既让钱包清爽了,也消灭掉了那些隐藏的“信用炸弹”。

  此外,还有许多“被连累的信用”,如月付水电开支、个人的职场信用等等,就将日益成为我们个人信用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业内人士指出,信用,已经成为市民的另一张“名片”,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时时注意它是否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打折扣。

  “信用体系”要“软硬”结合

  整个社会的信用标码与经济快速增长之比的落差在增大已成不争的事实,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正在步入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困惑时期。而随之而来的“拯救信用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应该看到,信用缺失有“羊群效应”的功效,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公正价值的沦丧。因此,信用监管体系的建立是必须而紧迫的。但是,我们更要看到,一个制度建立后实行的好坏,并非仅仅取决于其监管的强度,它还需要在运行中与其中的“人”进行不断地调适。因此,在把各种信用数据汇成一个信用监控网络的同时,也要在“软件”上下点功夫,为了让那些暂时还没有形成“信用理念”,或者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免于承担无辜的信用风险,银行及其监管部门是否可以建立更为人性化的个人信用“提醒系统”,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免受冷酷的信用机器的“冤枉”呢?当然,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合格个体,也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信用等级,别等到贷款用时,方知信用不够。(本报记者)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乔瑞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