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的风俗演变
刘田
据说压岁钱的最早起源是为了辟邪,因为“祟”与“岁”谐音,晚辈拿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唐代的春节是在“立春日”,是宫内互相朝拜的日子,散钱之风盛行,但民间并没有此种习俗。宋元之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
在我国,压岁钱一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水涨船高。
上世纪60年代压岁钱一开始只是糖果,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内能见到糖的时候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很是不错。70年代后期开始,压岁钱真的是“钱”,大约是几毛钱,家长随便塞给孩子说一句“去买鞭炮吧”、“去买糖果吧”。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压岁钱上涨为五块、十块。到了90年代,压岁钱已经基本上变为了50元、100元。这时候大人发压岁钱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不要乱花”。而现在,即便是在农村压岁钱也都为50元左右,在城市一般家庭都会发200元,高则达到500元甚至1000元,但这时候压岁钱怎么用,孩子也渐渐失去了做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