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群 张小乐)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统计数据,CPI同比下降0.5%,跌幅比上月缩小0.3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月缩小1.2个百分点。价格降幅不断收窄,市场通胀担忧加剧,加之澳大利亚率先加息,调高基准利率25个基点,令全球投资者进一步担心各国政府的积极救市政策或将转向。我国的宏观政策是否会“动”?记者就此联系一些机构和专家,初步结论是货币政策年内基本不会“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明确表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尚未到窗口期。
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通胀压力虽增,但苗头并不明显。CPI、PPI降幅虽然不断收窄,但数值依旧为负。与此同时,物价上涨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的参考因素,非最直接因素。所以,从目前的价格走势判断,年内加息基本不可能。连平也判断,货币政策“动大手术”年内不太可能。但他同时表示,货币政策可能会微调,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流动性。
越来越高的房价让市民明显感受了“通胀”。连平认为,虽然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对CPI有着传导作用,但并未计入CPI统计范围之内,CPI稳步上升并不能成为房贷政策收紧的直接依据。目前监管部门所制定的房贷政策,是基于刺激房地产市场而给予的优惠。如果房价在未来持续攀升,房贷优惠政策取消是必然选择。日前,上海某部门负责人曾公开表示,房贷政策年内将会收紧。记者就此询问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和上海银监局,答复是:监管部门从未放松对“二套房贷”的门槛,也不存在收紧之说。目前各银行收缩贷款之举,根本原因在于年底将至,贷款额度已经用罄,放贷动力不足。
进入第四季度,价格运行也将呈现下降之后的平稳回升之势,年初刺激性的财政政策是否会“踩刹车”?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研究员徐连仲认为,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回升是正常的,不必过度放大通货膨胀的预期。目前,投资增长主要还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民间投资仍然不旺。而居民消费的增长目前主要源于政府的消费刺激,这种刺激仅对一些行业产生作用,如汽车、家电、旅游住宿和餐饮零售等,而不可能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要真正拉动内需,还需要财政政策的“积极配合”。除了继续扩大农机下乡、家电下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力度之外,还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刺激城市居民的消费,包括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
在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经济运行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徐连仲表示,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回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