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领域乱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基层机构在保险条款和费率方面的“报行不一”。上周,中国保监会以第三号主席令的形式,发布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要求规范财险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分类监管的思路在其中有所体现,同时为
产品创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报行不一”乱象
《办法》出台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和完善对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监管,引导财险公司做好产品管理工作。
早在2005年,保监会曾发布过《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近年来,保险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对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化保险公司加强条款费率管理有其客观必要性。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基层保险机构擅自变更报批报备的条款费率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为了争取客户,擅自通过扩展条款和特别约定等方式将保险责任无限扩大,扰乱了市场秩序。
广东保监局发布的公告显示,人保财险、永诚财险、太平洋财险的广东辖内分支机构因未严格执行车险条款费率而少算保费而受罚。平安财险中山中支公司新车承保使用浮动因子不规范现象较多,仅2007、2008年度,该公司存在该情况的保单就有3000多单,因不严格使用报批的浮动系数导致少收保费达160多万元。
去年保监会对中煤财险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该公司去年1月经营的交强险中,有6笔业务存在违规下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的行为。
在上周召开的通气会上,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副主任董波表示:“相同产品在不同公司、不同人的管理下,产生的效率也不同,有的比较好的产品在管理薄弱的公司也会变成风险性产品。”
董波透露,今年保监会将加强对条款费率“报行不一”行为的检查力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将严格按照《保险法》和《办法》进行严厉查处。
费率市场化变奏
治理条款费率“报行不一”乱象,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措施是修改区域性产品监管方式。
《办法》规定,区域性产品的管理,改由总公司直接向保监会进行备案,由总公司统一进行产品开发和报批报备。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可能是下一步推行费率市场化的微调。
自2001年10月1日,保监会在广东省实行车险费率由保险公司自主制定,监管部门审查备案和试点,拉开了车辆保险市场化的序幕。
2003年4月1日,为促进车险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保监会要求各财产险公司报备的原统颁条款(包括使用统颁条款费率打折的产品)于4月1日起停用,开始了车险市场条款费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
在这场车险条款费率改革的内容中,其中一条便是财险公司各分支机构经总公司授权,可对条款费率进行微调,报所在地保监办审批。
而此次再次将区域性产品开发和费率管理权上收至总公司。董波认为,这有利于强化对法人机构的监管,防止保险机构在区域性产品中通过扩展条款、特别约定、随意调节费率等方式扰乱市场秩序。而通过由保监会统一受理产品审批备案,则能集中力量对区域性产品的合法性、规范性及费率精算等进行审核。
董波同时表示,《办法》并不是排斥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性产品,而是要求任何条款费率的修改法人机构都要知情。
《办法》规定,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可在保监会规定的范围内调整其总公司报经审批的保险费率,但应当报经其总公司同意,并在获得总公司正式批复后十个工作日内报告所在地派出机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调整其总公司报经审批的保险费率超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范围的,应当由其总公司报送保监会审批。
与目前产品审批时仅考虑产品本身不同,《管理办法》首次与分类监管挂钩,产品审批将与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相配合。
保监会今后将结合监管实际,对不同情况的公司,可以调整产品监管政策尺度和范围。“对偿付能力充足、法人治理结构到位和市场行为规范的公司,将放宽产品受理和审批的条件。”董波表示,“以往部分公司一定级别的领导为了逃脱责任,不愿当法律责任人,而是指定一些资历较浅、水平较低的人员担任,新规定就是要避免出现橡皮图章,将法律责任人由虚做实。”
“抓法人、抓高管”,是今年保监会的监管工作重点之一。保险公司的法律责任人和精算责任人,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