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最后一天,沪指收在2382,失守2400整数关口。
来自监管层对险资投资环境的关注和态度也表明了险资承受着巨大投资压力的现状。5月下旬,监管部门召开的闭门会议上传来消息,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将做大调整,投资A股、港股、无担保债等多个渠道的范围和比例上限
将被放宽。虽然,险资一直在尝试投资渠道上的突破。保险资金在2010年获准正式进入不动产领域投资,但不动产投资渠道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即没有明确不动产的投资规则、投资方向和投资比例,保险公司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实质性介入。相关数据表明,在今年前5个月保险资金运用中,用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保险资金占比不足0.3%。公开数据表明,2010年前5个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高达4.05万亿元,较4月末增长2%。1-5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约650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约为1.7%,年化投资收益为4%左右,与去年全年5.9%的收益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投资结构上,前5个月,债券占比52%,银行存款占比28%,证券投资基金近6%,股票10%。沪指长时间徘徊于2600点之下,多位分析师认为,今年保险公司的投资主要靠债券,债券浮盈可以部分抵消权益浮亏。
曾经风光无限的万能险与投连险的败落,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都成就了分红险当下的别样花红。
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分红险较同期增长53%,占寿险全部保费收入的75.5%,较去年年底增长了6个百分点,投连险和万能险业务则分别同比下降83.4%、25%。单看近两个月,就有泰康财富人生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阳光人寿(601628,股吧)大富翁两全保险(分红型)、新华人寿尊享人生年金保险(分红型)等多款产品集中推出,中国平安(601318,股吧)金裕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也将于7月1日上市。
分红险高歌猛进的背后正面临着行业核心竞争力弱化以及巨大投资压力的隐忧。“一些公司长期分红险的保费收入占比低,而短期分红险的保费收入占比很高,这使得分红险的长期储蓄功能“弱化”,进而可能影响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分红险中趸交以及短期比例的提高也会加大其满期给付高峰的压力。”恐怕已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从理论出发产生的担心。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中小公司为了拼规模,大量趸交产品热卖的结果,势必对公司偿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资本金与业务扩张不匹配,来自偿付能力的风险也在悄然积聚。
此外,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为了追求业绩,过分强调分红险的储蓄投资功能而忽视其保障功能,误导消费者将分红险视作投资品。“如果寿险公司给出的分红险实际红利与客户预期偏离较大,很可能引起客户退保,较大范围的退保则可能导致寿险公司面临现金流不足的风险。”
当下,为了促进分红险的热销,特别红利已经成为销售的特别诱饵,与曾经不断攀升的万能险结算利率不能不说是异曲同工。
虽然可以将债券浮盈部分对冲股票浮亏的影响,但分析师认为,由于源源不断的保费需要增加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保险公司一般不会卖出浮盈债券兑现利润,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在股票止损之前继续持有,只减少净资产,而不减少净利润。
高企的万能险结算利率终于没能扛住市场下跌的考验,那么,为了保持特别红利对市场的特别诱惑,保险公司能扛多久呢?
一边是,前5个月资本市场持续低迷,A股市场跌幅已超20%,保险资金运用的“保守”。一边是,分红险依然高歌,大公司忙着抢占中心城市的制高点;小公司则采取迂回二三线城市的包抄战术。
根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对5月份最新数据的统计,在已公布数据的17个城市,中小公司全面发力:阳光人寿由2009年5月份的第24名上升16个名次,至今年4月份的第8名;刚刚由外资转身的光大永明在一线城市一年内跳跃17个名次,实现了保费的飞跃式增长,保费座次排名由2009年5月份的第33名升至今年4月份的第16名。
当平滑基金的能量释放如强弩之末,曾经一度收益率破6%的万能险终于无奈地全线“奔四”了。那么,在特别红利等手段的驱动下,巨大的保费收入是否已成为险资投资能力不能承受之重?(心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