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终于耐不住寂寞,在近期全面启动涨势。此次农产品的“起舞”,是否能摆脱“大宗商品的最后一棒”魔咒,从而结束资源类商品长达一年的涨势,刺破大宗商品“资金市”的泡沫,备受各方关注。
结合美元因素、农产品供需特征以及周边公用事业价格的上涨压力,本轮农产品上涨,有望改变过去“习惯性轮涨”特征。
一直以来,农产品上涨总是被沦为商品牛市“最后一棒”。尤其以2003年至2006年间最为显著。这三年内,国际市场主要资源类商品价格大多出现翻番涨幅,并在2006年中期达到疯狂程度,随后,2006年9月农产品期价才全面启动涨势,伴随着农产品价格“起舞”,原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类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
如今,历史似乎又要重演。至本周一,国际铜价自去年12月见底以来涨幅达148%,国际油价涨幅达91%,国际金价上涨65%,此间,农产品价格基本处于底部“睡觉”状态。两周前,以大豆和玉米为龙头的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启动涨势,并带动各大农产品全线上涨。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站稳1000美分/蒲式耳,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和玉米期货于本周一创下年内新高,油脂和白糖等期货品种也是迈开牛蹄。
与之相对应的是,资源类商品在需求不济、库存节节高攀的背景下,再度被巨量资金强势推升。令主要投资资源类商品的全球两大著名对冲基金Clive和Galena,相继宣布停止新进投资者的申购,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那么,农产品的突然启动,是否意味着商品泡沫将被刺破?资源类商品从此步入调整?笔者认为,结合美元低利率引发的资金流向、农产品基本面和周边公用事业商品的涨价压力等因素考虑,上述情况可能是小概率事件。
应该说,弱势美元对资源类商品的利多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计价因素。由于美元低利率政策尚无终结迹象,使得全球资金利用美元低利率进行利差交易成为常态,也就是说,融入美元买入商品成为一种趋势,这就造成美元指数稍作疲软,即会导致卖出美元购入商品的现象发生,从而加剧了商品的涨势。
根据巴克莱资本的推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球管理商品期货资产达到了2240亿美元,较去年末增长了36.6%。这其中,不乏利差交易的避险资金。
就农产品市场而言,“轮涨”或仅是表面现象,美元因素、供需利多、再加上通胀忧虑加剧才是其上涨的真正动力。从全球范围看,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面悄现转机。以大豆为例,当前的2009-2010市场年度,美国大豆累计出口销售量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59%,而美国农业部预期的全年度增幅仅为3.3%,供需矛盾异常突出。国内市场上,本年度我国三大棉花主产区将预计减产9%-11%,提振棉花价格预期。作为农产品市场的“大盘股”和“领头羊”,大豆和棉花的走势具有一定示范效应而不容忽视。
国内市场,11月CPI可能加速回升并在年内首次转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家频繁进行水电油价格调整和改革,将使PPI加速上涨并在明年上半年部分月份超过5%。此外,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改革也即将引入民用领域,而这部分公共品占CPI 比重也高于猪肉等食品,其调价预期将对农产品产生较大影响。
更何况,具有通胀预期“标记”的黄金价格近期节节高攀,尚无拐头迹象。综合多种因素,资金对未来通胀预期的炒作很难停息,尽管农产品价格启动,但大宗商品泡沫仍有望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