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信,为何又屡见不鲜
文/本刊记者 尹娟
将这“不可相信的十句话”读个通透,你会发现它们竟是如此地熟悉。
“十句话”既然不可相信,为何又屡见不鲜,而且对很多人屡试不爽?
通过数字的强烈对比,制造一个充满诱惑力的陷阱,是这“十句话”最富有蒙蔽性的地方。““每年缴费300多元,15年总共缴费5000多元,总回报却能达到20万元”;“免息期长达56天”、“新基金每份1元,买新基金比买老基金划算多了。”对于投资者们来说,第一时间所感受到的数字冲击力,往往对之后的投资决策起到了绝对的影响作用。理论上说,这些对于数字的表述并没有错误,这也是它们最具有蒙蔽性的地方,但是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客观地分析,就不难发现其真实的内涵和你的料想有着很大的差异。
利用投资者专业知识的缺乏,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来说服投资者,是关键十句话最具有蛊惑性的地方。面对百余只基金产品,投资者难以做出决定,“它是去年的业绩冠军”,一句话就足够让投资者如同买到了一份“保证书”,但是历史代表不了未来,过往业绩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打新股产品包赚不赔”,诚然打新股产品收益再低,出现负收益的情况也是罕见的,然而就是这句论断让投资者忽视了不同产品投资范围对业绩直接造成的影响。
用一些甜头做噱头,是关键十句话最具有欺骗性的地方。申办白金信用卡之后,就可以获得机场、健康、高尔夫一系列的贵宾礼遇,让你尽享尊贵人生,然而被忽视的是其高昂的年费。“万能”+“重疾”的组合,不仅重疾险费率大幅降低,还可以让你获得医疗、重疾、养老一系列的保障,但实质是你花了更多的钱在正品上,想要的却是那个赠品。
对投资风险绝口不提,是关键十句话最富有危险性的地方。“预期收益一定能够实现”、“小投资、大回报,设定风险资金的方式保护投资者”轻易地将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概略过,而实际投资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
还是那句话,与其事后赔偿,不如事前预防。认清这“不可相信的十句话”,则是预防的第一步,至少也能将各种投资中的风险、成本、收益、回报有个基础的认识。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