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险为啥这么多?
机构:收集客户信息,为了大数据分析
综观保监会近年来发出的消费警示可以发现,其实,像“跌停险”、“贴条险”这样的奇葩险,遭遇叫停的并不在少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保险监管部门对奇葩险种态度明确,为何每年仍有这么多的奇葩险种以“创新”的名义,搭着“互联网金融”的快车在市场中层出不穷呢?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推出奇葩险的机构往往主要出于两大目的。第一,做噱头,以此炒热品牌,赢个脸熟。第二,暗度陈仓,借新险种收集客户信息,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
“对于推出奇葩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来说,很多都是出于‘大数据分析’的目的。”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是一个概念盛行的时代,互联网、创新、大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真创新和玩噱头并存,观者需擦亮眼睛看本质。从客观的角度看,在创新思维和大数据的支持下,从独特视角进行风险分析的现象会更多。
对于做大数据分析的保险机构来说,星座、性别、爱好、收入水平、所处行业等等,这些看似与保险无关的因素,一旦汇聚成大数据,加以分析后,就可能得出惊人的发现。
关于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中,近期比较热的一个说法是“已婚男人比未婚的出险率低,有孩子的男人比没孩子的出险率低”。
这些观点,乍一听,您可能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据说都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模型分析之上的。以上述结论为例,据悉,研究小组对2万多例车险样本分析后发现,女儿爸爸的年出险率为34%,而儿子爸爸的年出险率为53%。而且,据称,早在2012年这一规律就被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发现,并用于该公司的定价模型中,对其较低的赔付率有一定贡献。
“影响保险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但目前有些数据的获取并不容易。”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说,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在一些保费低、保障高、名字响亮的保险产品,乃至于免费保险产品中,消费者往往需要填写一份问卷,对于这些保险机构来说,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不是卖保险,而在于客户的答卷,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分析报告。
链接:保监会《关于跌停险的风险提示》内容
4月1日,我会发现某互联网投资社交平台可预约与股价波动相关的“跌停险”产品,该网站称其目前正与国内某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不久将正式推出此产品。这款产品会不会步“世界杯遗憾险”、“贴条险”等产品的后尘,抑或成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产品,广大保险消费者面临诸多疑问。
为此,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您:
1.保险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具有客观性、可能性和偶然性。保险风险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可控,而股票“跌停”是可以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之前的“世界杯遗憾险”、“贴条险”等,这些产品虽然带着“险”字,但并未体现保险对客观事件的风险管理功能。
2.该投资社交平台预约投保有违法之嫌。根据我国《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只有保险公司才是开发保险产品的合法机构,且所开发的产品需向中国保监会报备,才可由保险公司或具备资质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销售,目前,我会未接到有保险公司开发此类险种的报告。该投资社交平台虽然声称正在与保险公司合作,计划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推出该款产品,但是其通过网站预约投保的行为有违法之嫌,我会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3.保险创新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功能。而“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险”对股价波动进行保障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我会鼓励“互联网+”与保险结合的创新,但坚决反对打着产品创新的幌子,误导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开发或销售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产品。
希望广大保险消费者及时关注我会网站消息,在消费过程中提高警惕,注意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