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在货币紧缩政策持续加大、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银行经营考核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往年。针对季末、月末关键时点“存款冲时点”现象,三部委日前下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236号),指导商业银行改进绩效考评制度,设立存款偏离度指标,以期约束上述行为,减少银行存贷款的大幅波动,维稳实体经济。
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理财化”特征日益凸显,毋庸置疑,《通知》下发将对理财市场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
首先在产品期限和风险收益层面。以往理财多集中在月末到期,比如29日到期的理财资金会在30日到达储蓄账户,客观上为银行实现了增储的目的。236号文规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安排在每月下旬”。此次调整之后,在产品到期时间和偏离度约束下,理财产品到期时间将更加灵活,削弱了产品发行和到期的季末效应,与此同时,银行管理锁定资金的难度加大,需要用更高的承诺收益吸引该部分资金稳定的存续。此外,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特点是投资运作期限较短,2013年1至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占比58.7%。此次《通知》发布可能导致市场整体投资期限的拉长,以熨平存款波动。
在产品结构和类型层面也将造成影响。目前,表内保本型理财产品在监管考核上已经算作结构性存款,计入存贷比的分母,且占用银行资本,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在期末进表增加存款,主要依靠的是表外理财产品。《通知》旨在避免杜绝理财大规模进出表对于存款波动的干扰。表外理财充当稳定存款工具的功能降低,从此角度而言,商业银行主动性拓展表外理财规模的意愿或将降低。
其三,在发行主体层面,银行理财策略进一步分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银行受制于网点不足等因素,在吸收存款上面临着较大压力,而大型银行凭借网点、客户、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具备较强的存款动员能力,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存款压力的不同将导致理财产品发行策略分化。表外理财,满足利率市场化需求,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但易引发偏离监管指标;保本型理财,可以在负债端获取较为稳定的存款来源,但属于理财“虚胖”,致使银行资管业务中间业务收入下降。银行将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加以取舍。
另一方面,银行资管能力将面临显著考验。《通知》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即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中,及时将考核重点从时点存款向增强存款稳定性转变。理财产品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如为了提升日均存款余额,可设计在月中到期,如在达标范围内为了降低存贷比,可设计在月末到期,这会增加会计核算与处理过程,对商业银行的IT系统、人员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产品运作管理成本。
因此,相对于为获得时点存款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而言,如何帮助银行增强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的稳定性,是银行资管部门更为持久也更为深远的难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