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 > 搜狐保险 > 保险公司

2008屡屡深陷信任危机风口浪尖 平安为何声噎

  对中国平安来说,2008年上半年乃多事之季。几乎平安每走一步,都受到了公众质疑,平安每一亮相,都引起了新一轮舆论诟病。后一轮不信任叠加到前一轮不信任,反复叠加,遂成反感,以至凡是平安开口,我就反对。踉踉跄跄,凄风苦雨,恶语连连,好不郁闷。

尽管平安方面极尽努力,做了大量疏导解释工作,削减了许多负面影响,但严格说,2008年上半年的平安,其商誉是受到损害的,其危机公关行动和效果是值得检讨的。及至今日,挨过风暴暂告一段落,低头反思,对平安来说,对其他保险企业来说,从中可以寻得什么经验?今后何以避免类似教训?

  危机第一波:

  千亿融资 恶意圈钱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董事会已全票通过增发意向,决定配售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并将于3月5日召开临时股东代表大会和H股的类别股东大会,审议其增发A股和可转债的方案。以1月18日平安A股的收市价格98.21元计算,平安再融资的规模达到1600亿元。

  增发的消息公布后,平安股价在1月21日和22日连续跌停。之后另有23家公司在1个月内先后出台融资方案,毫无悬念地都遭遇了股价下跌,作为领头羊的平安于是被视为引发A股暴跌的导火索。

  面对千夫所指,平安并未急于辩解,只在1月21日的公告中用寥寥数语解释资金用途——“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同日,平安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

  2月11日,高盛将平安的投资评级从“买入”下调至“中性”,并将其A股和H股的目标价拦腰斩半,将目标价由118港元降到60港元,而且还将该股从地区买进名单中剔除,原因之一即是其“不确定的筹资计划以及对欧美保险公司潜在收购带来的对增长的稀释”。

  2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名为《深化改革和监管,推动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件:“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股民认为,证监会文件的出台似乎意味着平安等再融资计划的偃旗息鼓,进而被解读为监管层的救市行为。2月26日,平安A股一扫往日阴霾,跳高6.15%以69.40元高开,后虽随股指震荡下行,但尾盘依旧收于68.04元,上涨4.07%。同日,积弱多日的大盘也翻红,上证综指上扬45.65点,报收4238.18点。同日,有消息称,平安A股再融资方案极可能被延期,据说,这一消息随即得到了平安高层的证实。

  然而,平安又有声明表示,其融资行为并不会因证监会文件而取消:“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公司的基础是稳固的,战略是清晰的,财务是谨慎的,各项业务发展是稳健增长的,公司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3月5日,平安千亿再融资计划在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现场投票赞成率超过了90%。再融资方案为800亿元的增发和约400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债,这与之前的1600亿元方案的传说有出入。

  马明哲在现场动情演讲,把手紧紧放在胸口说,我20年来一直为公司卖命。平安这次再融资计划是经过反复考虑,在审慎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经过董事会批准才加以公告的。公告之后,确实听到了来自市场的各式各样的意见,对于各种意见,平安会认真去研究。平安增发要比不增发好,只有不断充实资本实力,才能加速发展。如果这次股东大会通过,一定会根据市场的状况,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将以股东的根本利益为首要考虑。

  对于“平安方案造成了近期市场恐慌性下跌”的说法,马明哲认为,不能直接将近期股市的下跌与平安的再融资计划联系到一起。“这样说是抬举了平安。”

  时隔两个月,5月9日平安明确称:半年内不提交公开增发A股的申请。平安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澄清公告:前述关于本公司再融资计划的猜测和不实报道不代表本公司的正式立场,并且重申了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

  5月13日,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解释了暂缓A股再融资的原因:平安是经过仔细的研究才作出半年内不会考虑递交A股再融资申请的决定。目前市场比较波动,平安认为此时进行再融资不是一个最佳时机。

  马明哲表示,从此事上有两个收获:第一,公司在今后作出重大事项决定的时候,会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第二,会加强与股东以及社会媒体的沟通。他说,“这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反思。我们当时在提出再融资方案时是经过仔细研究的,但没有想到市场反应以及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联动的反应会这么大。”

  与千亿再融资类似的事件还有:3月市场进入了一个解禁高峰,将有134家上市公司的约109亿股限售股陆续解禁。3月3日这一天,平安解禁数量高达31.22亿股,解禁市值高达2241亿元。虽然这一回平安没有声明出售解禁股票是合理合法的,但依然被市场千夫所指。

  【点评】 精英做派误事 世事练达最贵

  2008年开年是个什么气氛?前一年股民们冒死闯过“半夜鸡叫”突击上调印花税,万众努力把个沪市扛过6000点,忽一叶知秋,大盘跌跌不休,众人的身家眼瞧着被蚕食,心急如焚,恶气中烧。如果无从体会这种气氛,看看后来的一个并不幽默的段子吧——四川汶川地震,一人被从废墟中拔出,第一句话是:我的股票跌到哪了?

  在这等气氛中,平安要从股市中大把融资,等于从大家兜里掏银子,从股民身上割肉。虽然此举并不违法,但此时已无法可讲,亦无需讲法,一切都被情绪左右。平安奋勇出头,成了股民发泄的靶子。

  看看证监官员的情绪吧。本应严谨理性的证监会,却把一顶情绪化的“恶意圈钱”的大帽子送给了平安。虽然证监会声称,不以股价涨跌作为证监会的政绩,但股民不这样看,于是证监会官员也只好跟着股民走,把股价当作命根子。所以,证监会官员为了保盘而急不择辞给平安扣大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平安乃公众公司,最广大地与客户和公众交融着。在惨淡的情势下,说话须格外小心,哪怕是正确的话,在错误的时候说了,也变成错误的了,追悔莫及。

  万科王石那是何等人物,却也是在错误的时候说了正确的话,结果尴了一尬。

  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万科集团决定向灾区捐款200万元。5月15日,王石在自家的博客写道:“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

  王石还写道:“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此时,王石是理性的。他明白作为职业经理人,自己对企业和员工的权限。治企业如同治国家,在发达国家,执政精英多为法学背景,他们可能不会种粮食,不懂建大坝,但他们必须懂得他们不能干什么,时刻有权限意识。

  什么是没有权限意识?在5月18日央视募捐晚会上,一企业老板拿着一块标着3000万元的牌子冲上台说:刚刚老哥儿几位商量了,决定再追加7000万元捐款,凑1个亿。不知这追加的7000万元是怎么定下来的?临时董事会现场办公特事特批?激情过后这钱从哪出?会不会让企业吐血?有点闹。

  王石显然不喜欢现场办公,他的想法却与国际大公司相似:可持续发展。

  汶川地震后,诺基亚中国公司根据预算,第一时间捐出300万元和5000部手机,但诺基亚被网络“铁公鸡”排行榜排到第二。诺基亚中国公司向总部请求加大捐款,这让总部为难。跨国公司一般都有一笔应急资金,灾难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动用这笔钱,但不会一下子捐出一大笔钱,而是持续性地捐款。

  另外,在美国,如果一家公司在灾难发生后宣布自己捐款,并公开捐款数额,像中国企业一个个举着牌子在台上张扬,这样会被认为企业借灾难牟利。按照公司惯例,企业捐赠只会在热乎劲过去后,在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说明。

  所以诺基亚要问:为什么要公开?为什么要做排行榜?今年春晚,蔡明演小品也反复问:“为什么呢?”

  王石知道这是为什么,也知道自己所说是正确的。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口水,面对万科可能遭到的损害,王石被逼急了,只好表面服软,只好顺从世事。博客之后5天,宣布万科在未来3到5年内支出1亿元参与灾区的重建。

  有一点值得注意:万科并没有捐出1亿元,而是自己操持这1亿元,建“震不倒的学校”。为免再受口水,万科申明,这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开发。

  事后证明,王石此前所言是正确的。四川已经宣布,重建需要1万亿元。此时,还有谁愿意举着捐赠大牌子往台上跑?而正是此时,万科的1亿元捐款正在按部就班地、负责任地发挥着效能。

  在骨子里,王石对企业,对股东,对自己是相当负责的,也就是有论者批评他的“过头的精英意识”。正是这种精英意识,使王石没能敏锐地体察世事,在错误的时间说正确的话。

  平安也有精英意识。1月21日平安公布巨额增发后,平安股价连跌。此时,平安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只在1月21日的公告中用寥寥数语解释。及至证监会发出“恶意圈钱”指斥,甚至有消息称平安高层已证实平安再融资方案可能延期,平安却又梗着脖子称,其融资行为并不会因证监会文件而取消。

  本来,平安可以就此借坡出溜大事化小,本来,平安也不是立等着这钱办事,但却如此嘴硬,用北京话说是“逗咳嗽”,这根子里就是精英意识,有理走遍天下,让别人说去吧。

  时隔两个月,到5月9日平安才明确称:半年内不提交公开增发A股的申请。显然,此时平安已经体会到市场的气氛,已经愿意与市场妥协,但这成本已经付出太大了,给日后市场对平安的恶意相向埋下了伏笔。

  俗话说小人做事,大人做人,做人最贵世事练达。还有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习惯也是力量。在世事繁杂中,许多决定、说词、举止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是处在第二位的,而是习惯在起作用。平时精英惯了,遇有紧急,便精英着出去了。而若世事练达,哪怕没那么多知识,不大够精英,处事结果也往往好得多,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危机第二波:

  高管高薪 百口难辩

  3月17日,平安公布2007年年报。平安掌门人马明哲的税前薪酬达6616.1万元,扣除捐款和税额,实际报酬仍超过4000万元,较上年大涨92.75%。首席保险运营官梁家驹的税后薪酬也高达2688.2万元。披露薪资的12名平安高管中,有5人的税后薪资在千万以上,最低的也达389.4万元。

  正值平安“千万融资门”,又有人将交强险与高薪联系起来,一时间风声鹤唳。

  面对此指责,3月20日,平安在官方网站首页刊登了《平安长期激励计划首次支付》的新闻稿:“据年报披露,受益于2007年公司业绩强劲增长(同比增长140%)以及长期奖励计划的首次兑付,平安高层2007年度共派得薪酬计人民币2.82亿元,较往年同期增长约122%,其中,与业绩表现挂钩的年度绩效奖金,以及长期激励首期首次支付金额,占其2007年总收入超过80%。”

  3月26日,平安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王利平与平安薪酬规划部总经理游铭意共同接受了媒体采访,再次解释了高管薪酬暴涨原因,并更详细地解释了长期激励计划。王认为,长期激励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为平安的国际化战略在吸引人才上给出了薪酬保障,另一方面也抵御了来自新兴公司的挖角压力。

  平安给出的解释并未减轻质疑。3月27日,一份由1055位车主委托刘家辉律师起草的《关于对平安高管千万薪酬进行调查的请求》送达中国保监会,直指交强险分摊了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要求中国保监会进行核查。

  第二天,平安即通过书面形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平安媒体事务负责人陈阳阳称:“2007年平安高管的薪酬较高,主要是因为2007年公司利润和股价大幅上升,相应地有奖金和长期奖励的增加。而平安高管的薪酬要经过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批准,执行董事的薪酬还要经过股东大会批准,整个流程是非常严谨的。”此后平安还多次以书面形式向各媒体表达上述观点。

  4月8日,平安新闻发言人详解平安交强险经营费用情况:平安产险和平安集团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交强险是平安产险经营的一项日常业务,而平安集团作为控股公司不经营任何具体保险业务。从业务构成来看,交强险在平安产险业务中只占很小的比重,而平安产险对集团业务贡献占比不到10%。根据保监会公布的交强险财务报告,行业平均的经营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率是27.74%,而平安仅为26.18%,低于行业水平。“因此,将所谓交强险经营与平安高管薪酬做牵强的联系,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发布这类严重失实的言论和利用媒体炒作的行为,公司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并保留追诉的权利。”

  同日,平安发布公告重申了上述回应。

  在发给媒体的书面澄清及官方网站的公告中,平安方面还格外提到了公司的“非国有”身份,言下之意,似乎是在回应外界将平安高管年薪与国有企业领导薪酬的简单比较。新闻发言人表示,平安是一家非国有的中国企业,平安的管理层并非由政府派出,而是在市场打拼出来的。20年来,平安从无到有,从总资产5312万元到6511亿元,马明哲、孙建一等平安创始人作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公司董事会制定了“一个公司,两种制度”的薪酬机制,一种是与国际化相适应的薪酬体系,主要适用于外籍员工和执行董事,另一种是与国内水平和制度相适应的薪酬体系,适用于绝大多数内地籍员工。这一薪酬体制符合上市公司规范要求,并早在10年前即已开始实行。

  一周后,中国保监会就律师刘家辉反映的《关于对平安高管千万薪酬进行调查的请求》进行了书面回复,认为“2007年平安集团高管人员的薪酬与交强险的成本分摊基本无关。”这是平安“薪酬门”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的首次表态。

  【点评】 高举高打无益 低下身段说事

  如果说平安巨额再融资是触了中国,乃至全球金融震荡股市大跌的雷,那么,平安高管高薪则是碰了中国几千年“不患寡,患不均”的高压线。

  深圳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锋,深圳孕育了保险新锐平安,触个雷,碰个高压线,也是理所应当,无需沮丧。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些雷和高压线相当的非理性,相当地具有发泄性。就像贵州瓮安新近发生的群体事件。

  王安曾在报纸上撰文《幸运的唐骏和无言的马明哲》,文中谈到:唐骏是个大大的幸运儿,脚踩莲花步步高升。当微软中国区总裁时,唐只拿高薪。到了盛大,唐拿高薪加250万股期权。什么叫期权?就是如果你干得好,到期达到了经营目标,先前允诺的钱就是你的了。果然在盛大苦干4年,今年4月唐骏离开时,价值7500万美元的期权落到他的腰包里了。接下来到新华都时更不得了了,唐骏拿的是高薪加期权再加转会费。什么是转会费?

  就是甭考验咱,当下就送上真金白银来!新华都给唐骏的转会费是新华都旗下企业的股份,据评估,这些股份价值超过10亿元。也就是说,唐只要愿意,卖掉这些股份,理论上分分钟就拿到10亿巨款。

  文中说:说唐骏是幸运儿,不仅是因为他是打工皇佬儿,更是因为他拿了这许多银子,却就没听到什么人不高兴,大家像商量好了似的,认了。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就没这么幸运。马明哲“6600万年薪”引发大波,口水没脖。实际上,马明哲2007年税前工资津贴和福利为481.9万元,这在金融保险圈里不算扎眼。马明哲惹恼大家的税前4616.1万元收入主要是期权兑现和绩效奖金。据平安提供的资料,2004年6月,平安以H股上市发行价10.33港元首次授权,至2007年首次兑现时股价增长超过4倍,并以52.74港元行权,行权价为行权日2007年6月24日前5个交易日的联交所收盘价均价计。马明哲的4年苦干,在2007年得到兑现。另外,根据中国会计准则,平安2007年利润增长了107.9%,而平安执行董事和高管的奖金自然也涨了一块。

  文中说:这就有得一比了。微软、盛大和新华都皆上市公司,平安亦然,他们都是混合经济,而非国有控股企业。为什么唐骏的功劳可以有期权和转会费的酬谢而大家认了,但马明哲20年立起平安的苦劳,拿了不如唐骏的银子,却要吃口水?马明哲自然不平衡。应该还有些人更不平衡。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他们离开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国银行转赴官职时,都没了期权,且工资大幅下降。能以这些共产党员的楷模去要求唐骏们吗?如果唐骏们早先知道,期权本是逗你玩的,或虽兑现却必遭口水,他们还会苦干快上吗?

  文中说:唐骏和马明哲确有不同。微软、盛大和新华都根子上就是外企和私企,而平安是国企起家。这就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了。如果禁止国企变为混合经济,或禁止私人资本进入早先国企垄断的行当,中国的改革还有的改吗?

  隔了1周,在同一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回应文章,说“我之所以把平安高管高薪和交强险扯上(之前此君曾刊文),是因为忿而告无门,醉翁之意不在酒。”

  此文说明了什么?不像许多网民在网上呼啸一下就撤的,此人是在报刊上写文的,是传统的纸介媒体,是相对负责任的,却还因为忿忿,而通过自己都不以为然的方式发泄。也就是说,平安所面对的最大量的是非理性、发泄的、不甚了解事、甚或不愿深思熟虑的人云亦云的公众。

  以下是发表在《上海金融报》上的文章《马明哲的“荣耀”归功于国家扶持》。文章说:貌似程序公平下掩盖的却是人们的种种质疑,薪酬公司到底依据什么标准来确定马明哲薪酬?哪个被聘请的薪酬公司不投其所好,不“就高不就低”?普通股东对于高管的薪酬到底有多大的话语权?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等都在马明哲直接或间接控制下,他们能做出公正的选择吗?在标准不明、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请薪酬公司核薪和自定薪酬有多大的区别……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比如平安开业第一天,工行就宣布,在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只选平安一家,倘若不是国家政策赋予平安从事特定行业的资格和稀缺资源经营管理权,任何人都不可能荣耀……

  显然,实际情况大多不是这样的。比如,1988年的深圳平安,再受到国家的扶持,能超过人保吗?公众不了解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官员也有许多不甚了了的时候。将近10年前,国家工商总局要反垄断,执意要把保险行业列为垄断行业。那时保险巨头人保正在分家,平安、太平洋、兵保、泰康、新华等,以及一批外资公司也在大发展,保险业正在为有序或恶性竞争热闹着。这哪里有个垄断的样子?工商总局的官员没搞明白,怪谁呀?

  如今,平安高薪危机怪谁?怪谁都没用,只好检讨自己。平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没有从大势上扭转被动局面。其中当然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思维的高压线使然,也有解释工作稍嫌对不上板的原因。

  高薪危机发生后,平安在自家的网站和公告中做了许多解释,但细想,这等浮躁的年月,谁会认真地、逐次逐条地去阅读?平安也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但媒体的落地效果却不明显,这可能是没能说服媒体,也可能是媒体转述时没有达到传播效果。平安曾通过书面形式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什么不是记者的表达?而平安自己站出来有如广告,缺少公信力。另外,质疑平安高薪的人大多是不看《中国经济周刊》的。平安面对的是巨量冲动的、缺少理性的公众,要想取得效果,平安须低下身段,在他们的话语环境中做工作,这样才能对上板。

  平安还表示,对于发布严重失实的言论和利用媒体炒作的行为,公司将根据事态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并保留追诉的权利。这高举高打,大可不必。平安也许会赢得官司,但巨量的人群是不怕打官司的,巴不得借此出名,受损害的是平安自己,赢了官司,丢了民心。

  危机第三波:

  逆市增持富通 再传税务检查

  平安并未就此离开舆论泥潭,流火7月,再度重来。

  7月2日平安A股、H股股价再次出现较大跌幅,分别下跌了10%(跌停)和7.759%。据悉是受两种传闻偷袭所致。投资富通巨亏将计入当期损益?逃税将被课以巨额罚款?

  2008年一季报显示,平安持有富通集团1.13亿股,初始投资成本230.28亿元人民币。富通7月3日收盘价为10.18欧元,从平安2007年11月购入其4.12%股权时19.05欧元的每股价格,下跌了46.56%。由此算来,平安持股市值浮亏在百亿元。恰在A股股价暴跌的7月2日收盘后,平安又将巨资投往富通。6月26日,富通集团公告称,将增发1.5亿新股,每股定价10欧元,为公司补充15亿欧元的营运资金。作为持有富通集团4.99%权益的单一第一大股东,平安希望保障第一大股东话语权,于是同意斥资7500万欧元购入增发股份的5%,维持现有权益水平。而市场认为,这部分亏损一旦计提,将抹去上半年同样数目的利润。

  7月2日收盘后,平安在香港市场发布的公告称:“并不知悉导致价格下跌的任何原因。”7月3日,马明哲表示: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是长期性的,除了投资收益外,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当日晚,平安发布公告称,截至2008年6月30日,公司不需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公司持有的富通集团股票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针对税务检查的传闻,平安7月2日晚间发布澄清公告回应:国家税务部门正在对平安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进行一次常规性的税务检查,主要检查内容为从2004年到2006年期间公司有关纳税的情况。

  7月3日,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再次强调: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是长期性的,除了投资收益外,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同日,平安再次发布澄清公告称,截至6月30日平安不需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也就是说这部分浮亏暂时不会对中报损益表产生影响。

  7月17日上午,平安召开2008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马明哲对于近期多种传闻进行了郑重澄清。对于近期外电传出平安向领导人和其亲属赠送股票的说法,马明哲首次公开声明:平安自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向任何领导人或领导人亲属赠送或低价销售股票,这是一种恶意诽谤,公司针对这样的报道会考虑采取法律手段。

  就税收问题,马明哲表示,从监管部门的反馈来看,这次检查主要针对三个方面,一是对税源的调查,二是税收政策的调查,三是对税收执行情况的常规检查,预计年内结束。

  对于高管高薪的质疑,马明哲回应道:“我们也在关注市场对薪酬的评论。薪酬制度的制定是否存在不足,我们也在认真听取意见,但平安整个薪酬制度是合法合规的,执行董事包括我的薪酬都是在对外公告中公布的。

  有股东在临时股东大会上提出,“马明哲能否也像台湾首富王永庆那样做到不领工资。”马明哲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王永庆不领工资,因为他是老板,而我是打工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作为职业经理人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董事会根据我的表现给我薪酬。我不是完全为了收入从事这份工作,20年来我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最大的荣耀。

  【点评】沉默或许非金 树立公众形象

  实在说,对应此轮危机,平安做得比较到位。即使在7月2日收盘后,平安增收富通股份已成事实,平安在香港市场发布公告称“并不知悉导致价格下跌的任何原因”,由于商业操作规则,这也是合乎规则的,不可苛议。此外,对于增持富通和税务检查,平安的反应是及时和明确的。鸵鸟政策是不可取的。

  在传统的中国官场,沉默是金。而作为上市公司,必须尽到公告义务,但随之一言一行又会迅速传播、放大,甚至被误读、曲解,作为公司老板和新闻发言人,责任多多,禁忌多多,因此也多倾向于少言寡语。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禁言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大,还是公司的表述被误读和曲解造成的损失大?是官样但无传达效果的语言对公司有益,还是不准确、有漏洞但生动活泼、有传达效果的信息对公司有益?显然这里有个度。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便是一例。

  在过去5年里,新闻发布台上的王旭明始终置身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他不甘当一个政策传声筒,而屡屡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王的许多语言,每每成为传媒照顾的重点,成为公众话题。许多时候,他替记者着急,有时候发布会上,见记者问不到要点,曾自己跳出来向官员发问。“出台了那么多好的政策,我们怎么就说不好?”

  王旭明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以前对都市类报纸并不喜欢,“但是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类都市类报纸,都是老百姓自己买,这么受欢迎,这说明什么?当然它有媚俗的地方,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与老百姓的贴近,恰恰是某些主流媒体,以及我们这些新闻官们需要学习的。”

  王旭明此处所说的就是传达效果问题。王旭明认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不仅仅是传达政策,还应包括提升理念,引发深刻和丰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不是越位,而是还没有完全到位。”

  王旭明所说的是现代社会的理念,所谓的“第二种忠诚”。王旭明当不好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发言人,也当不好传统意义上的秘书。这不是段位和修炼不够,而是两股道上各跑各的车。前者是官场的车、传统的道,后者是市场的车、现代社会的道。王旭明去职时引发了忒多的新闻关注,这本身就是生产力。教育部怕这个生产力的副作用,便把生产力本身也放弃了,而王旭明在最后时刻,又为教育部做了回贡献,当然是市场的贡献。

  平安也是从传统走过来的,一定也奉行沉默是金。所以,马明哲是保险业最难采访到的老总之一。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平安高层接触媒体和公众多了起来,这也是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应有的改变。特别是7月17日的临时股东大会,马明哲几乎有问必答,相当开放。

  树立领导人的形象,对一个公众公司是相当重要的,总不能让公众围着公司大楼去获取信任吧。联想柳传志是个低调的人,他意识到联想需要这样一个公众形象,便推出总工程师倪光南,后来两人经营思路相左,柳只好自己出马,为联想牺牲自己的低调。

  或许马明哲也到了牺牲自己的时候了。长期积累起来的公司领导人的正面公众形象,也是公司财富的一部分,在公司遇到危机时,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服解药。或许马明哲正在向此努力。

  只是,有些时候需要考虑公众的接受习惯,需要练达。马明哲说:“20年来我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最大的荣耀。”我本人赞同这个说法。超越许多更老资格的保险企业,把一个地方性的保险公司改变成非国有控股的保险金融集团,带入世界500强,且这期间并非由于国家政策的特殊照顾,马明哲确实值得荣耀。但此话易被曲解,被读成“把平安带入世界500强是我马明哲的功劳”。至于传闻平安低价送股,否认即可,不必动怒。有些话宜由他人说。用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

(责任编辑:陈大伟)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