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明江 ○编辑 龚维松
实施两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现在已到必须改变的时候了。这项本来初衷为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保护棉农利益的政策,现在却陷入了让棉农、棉纺企业、政府“三输”的境地:棉农并未实质获益;棉纺企业在内外棉价差越拉越大中陷入困境;政府过高的收储成本已成为财政负担。不过,目前替代收储政策的呼声最高的是棉农直补,在操作性上也面临种种问题。
被迫长期化的“临时收储”
“棉花收储政策,简单来看,是一个短期政策被迫长期化,一个应急的预案被迫常态化。”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高芳告诉记者,当初的政策设计,是棉花市场短期出现供过于求的时候,出台一个收储政策支撑一下,保护一下农民利益。
“但并没有设想连续三年来都在执行这个政策。这个政策执行到这样一个程度,像一个人的优点延长过度,也会变成缺点。”
高芳所说的收储政策的“缺点”,首先是这项政策造成国内棉花价格远远高出国外价格。目前,内外棉价差高达6000元/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表示,棉花国内外的高价差,让国内企业的纱、布产品出口全球竞争力下滑,盈利艰难。
据了解,棉花收储是收购加工过的皮棉,而不是直接从棉农手里收购籽棉。所以棉花收储政策直接保障了棉花加工企业的利润,由于利润层层转手,这项本来意在保护棉农利益的政策,棉农本身受益并不大。
可以直接证明棉农受益不大的事实是,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棉农种植积极性不升反降。据中国棉花协会3月份种植棉花意向调查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国植棉面积6846万亩。按照被调查棉农植棉意向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全国棉农平均种植意向减少6.4%。
同时,现在国家是出高价收购棉花,又以低于收储价抛售棉花,高价收储还造成我国收储部门握有全球最大棉花库存量,这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棉农直补操作难度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杜珉表示,棉花收储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我认为它可以刹车了。”
据了解,多部委目前在调整棉花收储政策上意见已经基本一致,替代方案中呼声最高的是棉农直补政策。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透露,经过两年多的呼吁,棉农直补政策已有所松动,十几个涉棉部门已统一思想,认为给棉农直补是可行方案。
纺织业内人士认为,棉农直补既能保证棉农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棉花原料有一个稳定来源。据了解,美国等国家对国内棉花也实施棉农直补。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其国内棉农采取了多种方式补贴,包括生产补贴、销售补贴以及曾经使用但已被取消了的出口补贴等。
在东华大学教授顾庆良看来,棉农直补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进步,但棉农直补操作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补贴的标准如何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进行补贴?中国棉农的分散性和个体化会给棉农直补带来很多困难。
“棉农直补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直补机制设计,而且必须全面考虑。”他表示。
杜珉则表示,包括棉农直补在内的新的棉花生产扶持政策,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特殊性。“我们计算了一下十三亿人口穿衣问题,按照我们的基本需求量,我们棉花(种植量)应该在8000万亩,至少要保证在7000万亩以上。这一个量是不能够丢的。 ”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