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选择学: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城
如今的城市选择看起来比较简单,要么是去一线城市,要么是回老家或者附近的较大城市,非此即彼。但城镇化繁荣之后,这道选择题会越来越难。
刘希已经开始面临这样的选择。2003年毕业后就来上海工作的刘希对现在的生活环境已经很熟悉,但是高房价使得自己换大房子养孩子的梦想很难实现,这时候吴江进入了他的视野。吴江市与上海市青浦区相连,距离上海不远,规划中还有城际铁路与上海相连,房价却远低于上海。更重要的是,做光电缆行业工作的刘希能在吴江找到不错的工作,光电缆是吴江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还有丝绸纺织、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收入也不会比上海低太多。只要刘希迁到吴江,几乎可以一步迈入“舒适型”的中产阶级行列。
类似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城市中产的生活中,对于准备进城工作的外来者同样也是新的选择。
过去国内新兴的城市,除了经济特区便是能源型城市,典型如深圳、大庆、鄂尔多斯,但未来的城市会更多打上产业的标签。除了像吴江这样围绕着大城市新建的卫星城市,有产业兴起的其他城市,一样会成为中产们的新选择。
面对各具特色的城市,一旦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可能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一幕。不过李翰笙离开北京更多是无奈之举,未来选择离开,更多是奔赴下一个期望之地。
如今在北、上、广、深养老的成本不可谓不高,高耸的房价、拥挤的交通、污浊的空气,也就还有优质的医疗条件让人留恋。真正的城镇化繁荣之后,养老便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