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城镇化:大城市跑得快,但跑过了头
发展了多年的以房地产建设为龙头的摊大饼式城镇化,快要走到尽头。
一旦城区的面积过大,就会产生太多问题。交通、纯净的空气和水资源、优质的教育医疗条件、工作机会,很难随着人口同步增长。各式各样的城市病开始发酵,乃至有人选择离开大城市,逆城镇化悄然出现。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等人就提出,城镇化要发展小城镇,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就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一点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浙江、江苏两省的部分地区,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例如距离上海100公里之内,就有嘉兴、苏州、南通3个地级市,还有平湖、吴江、昆山、太仓、常熟、海门、启东7个县级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在上海的带动下均有不错的发展,人才在这些城市之间的流动率也比较高。
但是其他地方,更多出现的是孤零零的大城市,大城市周边富含经济魅力的小城镇却是鲜见。典型如环绕着北京市的河北省,除了燕郊、香河、固安这几个北京的睡城,还没出现一座依靠北京而经济腾飞的城市,大量的河北人进京务工,却没有带活自己家乡城市的发展。
大城市为什么会容易发展起来,和大城市自身的属性有关。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远高于中小城镇,同时法律执行规范,机会相对公平。
2012年,北京市新增人口50.7万,虽然这个数字比起前几年小了许多,但仍然是个巨大的数字,想想看,50万人需要多少套住房、多少量车、餐馆、学校与医院。总人口数超过北京的上海,2012年的前9个月也增加常住人口23万。
随着人口的增加,巨大的城市病开始暴露,交通、污染、治安令人头痛。尤其是高房价,这已经成为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一家中式快餐连锁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他们在一线城市的门店,房租过高,差不多是二、三线城市的4倍,但是营业额却高不了多少,真正赚钱的还是二、三线城市。所以不会再在一线城市扩张。
高房价已经使得大城市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处处受限,城市的青春活力悄然流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