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不能早:城市太大,选择太多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东方社会,中产们的“购房信仰”都是一样的,他们执着地想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西方,中产家庭要有一套郊区别墅;在日本,35岁之后的生活要加入房贷预算。
中国一线城市的中产们买房的代价是:父母的积蓄支援、每月的大额房贷、不敢失业与生病,家庭的现金流虽然宽裕,但是也容不得自己乱来(例如裸辞旅行)。城镇化之下,看似更多的人进入城市,会带来房价的上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如果不考虑之前积累的房价泡沫因素,房价的上涨难以避免,但是对于一线城市,不仅是上涨或下跌那么简单。
以北京为例,高房价的挤出效应,已经使得不少人选择去郊区乃至河北居住,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毕竟谁都知道住在市区的医疗、教育条件会比郊区好很多。于是,越是市中心的位置,有好学校与医院的地方,房价越是高。但是一旦环绕着北京城的卫星城建立起来后,人们会多出许多新的选择。一方面是一些公司出于成本的考虑,会搬迁至卫星城,还没有买房的员工自然会选择卫星城居住;另一方面,对于单位在市区的员工,如果住在卫星城能节约不少的房租或者购房费用,同时交通又很便捷,选择在卫星城买房的人就会增加。
以北京的密云县为例,原本是一个远郊区,很少有市区的上班族入住,但是几年后开通的高铁,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北京市区。同是在朝阳区的CBD上班,住在密云不会比住在海淀多用多少上班时间,密云的房价却比海淀低了好多。当更多方便居住的卫星城出现后,住在市区就不再是最佳选择,虽然这时候的市区交通可能会好很多。
不过也有发展太过超前的卫星城,典型的如京津新城。这是一个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卫星城,打出的口号是坐高铁19分钟抵达长安街,早在2006年就获批开建。但到现在,因为高铁没有开通,距离北京又比较远,所以大量的房子没人入住,配套设施更是不齐全,甚至被称为“鬼城”。
卫星城发展起来也有麻烦,比如在密云买房,单位却搬迁到了香河,交通成本大增。所以对于居住在大型城市圈里的人来说,过早地买房会不太现实。更多是要等到工作稳定乃至定型后,再选择一个地方安定下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