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年化收益率、风险等级、产品投资期限,再加上产品发行能力,《投资者报》运用这四大指标来对银行的理财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得出银行理财领域的“琅琊榜”
从发行主体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的发行数量占有优势。国有大行中,交通银行以6798只
的发行数量一举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市场创新、转型速度已明显加快,今年银行理财开始逐渐从固定收益类型转向真正浮动收益型的产品,净值型理财在理财产品的改变中逐渐崭露头角
年底将至,又到了盘点各种理财产品的时候。今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好的投资标的减少,导致“资产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银行理财产品也无法摆脱整体大势环境的影响,其收益率下行趋势一直在延续。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30日,今年403家银行共发行73707款理财产品。去年前11个月,436家银行共发行64200款理财产品。尽管发行数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收益率自今年7月份“资产配置荒”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后开始不断下降。根据融360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为5.03%。7月份下跌至4.68%,到11月底,平均预期收益率继续下降至4.23%,为两年来的新低。
尽管收益率有所下行,但是相对股票、基金等产品在今年剧烈的收益率波动以及信托、债券、P2P领域出现的多起导致无法兑付的违约事件,银行理财相对稳定的收益率还是赢得了很多风格保守的投资人。
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得出色?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将为投资者2016年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在今年推出的《2015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指出,用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看重4个信息:预期年化收益率、风险等级、产品投资期限,是否保本。以此为借鉴,《投资者报》选取了前三个指标,再加上产品发行能力,对银行的理财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银行理财排行榜。
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交通银行的发行能力突飞猛进,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其次是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南京银行。但是从平均预期收益率来看,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预期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国有大行发行增速高于股份制银行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逐步走低,主要是受央行降息、宏观经济基本面低迷、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银行为了风险把控,一方面会提高理财产品资产端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会下调产品预期收益水平,降低负债端成本。
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央行仍有进一步调整存款利率的空间,因此不排除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进一步下行。
在漫长的降息降准周期下,银行理财产品已正式进入低利率时代,但因为三季度股灾带来的避险资金的涌入,发行规模创造了一轮小高峰。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银行理财发行了3.4万只产品,规模逾28万亿元,与第二季度发行数量3.3万只、规模19.75万亿元相比,分别增长了4.5%与46%。
从发行主体的分布看,相比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发行的理财数量占有优势。
据Wind数据,包括工、农、中、建、交以及中国邮储银行在内的6家国有银行,前11个月发行了1.8万只理财产品,同比增长了6.3%;而全国股份制银行方面,前11个月发行了1.38万只产品,不但总数低于国有大行,与去年同比也出现了小幅度下降,幅度为10%。
从单个银行的发行能力来看,今年交通银行一举超过建设银行,成为发行冠军。Wind数据显示,交通银行今年在银行理财产品上快马加鞭,发行数量达6798只,远远高于建设银行发行的3590只。
除了交通银行发行规模大幅度增长外,国有大行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行数量也增长迅速,增速高达56%。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发行速度则不增反降。
一位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发行数量减少,这是银行产品转型的结果,今年减少了期次、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开放、净值型转变,客户可以每星期或者每月定期申购,由此同类型的产品数量下降。
综合来看,2015年发行能力前10的包括交通银行(6798只)、建设银行(3590只)、民生银行(3504只)、招商银行(3265只)、南京银行(2610只)、中国银行(2311只)、平安银行(2213只)、江苏银行(1543只)、农业银行(1296只)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1256只)。
股票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
在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哪些银行显示出卓越的理财能力呢?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共有4.7万只理财产品到期。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为4.48万只。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是招商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个人理财产品系列,1个月期限的产品收益率在1.55%~1.99%。其次是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推出的“2015年农信赢稳健系列理财产品”,36天期限的收益率仅有2%。
预期收益率上限最高的则是南洋商业银行旗下的理财产品,在超4万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三的都被南洋商业银行所占据,分别是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6、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8、2015年南商添权-沪深联动系列沪深300指数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F14007,预期最高收益率分别为18%、17%、16%。但遗憾的是实际收益率方面都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第一只产品好歹还实现了11.2%的收益率,另两只仅有1%的收益率。
其次,预期收益率排名靠前的依次是: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旗下的产品,收益率都在15%。不过,由于这些产品都未公开实际收益率,所以并不清楚实际情况。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产品的投资品种基本与股票相关,或者股票、债券、利率等混合型品种组合投资。上述工行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发生股灾,挂钩股票的银行理财净值回撤比较严重。
如果从整体银行理财业绩的角度来看,平均预期收益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宁波东海银行、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营银行、浙江温州龙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广东高要农村商业银行,平均收益率分别为7.03%、7%、6.95%、6.86%以及6.56%。
上述5家银行均为区域银行,为了提高吸储能力,常常推出高收益产品。地处长三角地带的一家城商行行长曾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如今银行业竞争激烈,地方性银行要想在强手林林的国有大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夹击下生存,只有在价格和服务上尽力而为。在银行理财方面,就是推出相对高收益的产品。
如果从发行数量排名前20的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依次是:南京银行、中信银行、青岛银行、渤海银行、江苏银行、盛京银行、宁波银行、招商银行、杭州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民生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上海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预期平均收益率在5.47%~4.38%。
如果从全国性商业银行来说,预期平均收益率排名前五的是: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收益率分别为5.46%、5.37%、5.22%、5.21%、5.08%。
至于国有银行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收益率表现最好,达到5.04%。其他国有银行诸如农业银行为4.94%,工商银行为4.77%,中国银行为4.57%,建设银行为4.41%。
今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断增大,有市场声音建议投资人可以购买外币产品来应对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是《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银行推出的外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普遍偏低,多数收益率不及2%。
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人民币贬值后,前来咨询和办理外币业务的人增加很多。但是和人民币理财相比,外币理财的产品品种少、期限长、利率低,可见外币理财产品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例如,在4.7万只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是中国银行的“2015年汇聚宝美元7天按期开放-理财产品”系列,7天的预期收益率仅有0.1%,其币种为美元;其次是外资银行的富邦华一银行,该银行推出的2015年汇得利(个人外币)美元理财产品系列32-45天的预期收益率仅有0.36%,其投资币种也是美元。
理财信息披露现状堪忧
尽管近年来管理层鼓励银行加大信息披露程度,公开银行理财收益率等信息,但是《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银行隐藏自己的数据。
2014年前11个月,各家银行共发行了7.3万只产品,其中未公布实际年化收益率的达到50.78%。而到了今年前11个月,未公布实际年化收益率的产品提高到了71.39%。
Wind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在信息透明度方面做得比较差的银行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这些银行Wind没有收录一只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交通银行也仅有8%的产品公布了实际收益率,在透明度方面做得不够好。上述工商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由于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而实际收益会向客户公开。
当然记者也注意到,也有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不错,勇敢接受公众的检验。发行数量在500只以上的银行中,中国邮储银行表现最好,671只理财产品中96%的产品公布了实际收益率。南京银行表现也不错,为94.6%。上海银行573只产品中公布了90%的收益率。
区域性银行中也有认真进行信息披露的典范,以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葫芦岛银行、郑州银行、日照银行、龙江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江苏太仓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例,其九成以上产品都公布了实际收益率。
银行理财需要转型创新
目前,银行理财市场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市场创新、转型速度已明显加快。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曾在一场论坛上表示,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十年发展遇到了包括理财产品的存款化、兑付刚性化、期限短期化、业务模式非资产管理、投资工具有限、资金运用通道不直接以及分业监管不适应事实上已交叉混业的理财业务及产品等问题。
他指出,例如在刚性兑付的问题上,虽然有不保本浮动收益类的产品,但实际上往往很难做到不刚性兑付,这样就造成了理财产品跟存款实际上没有区别。但实体经济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如此一来很难满足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和科技类等实体经济企业对风险资金的需求,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也很难持续。
之所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额有68万亿元,而余额只有10多万亿元,杨再平认为,这是由于理财产品短期化造成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周期只有118天,其中6个月以下达到86%。理财产品短期化无法与实体经济对长期资金的需求相匹配。
除此以外,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可供选择的工具非常有限,标准化产品数量不足,就导致银行会选择非标产品,银行自身的直接投资通道也非常有限,近期银行才有证券账户,之前银行都不能够买卖优先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通道业务因此产生。
“理论上银行理财已经过了增长的黄金期,但今年规模增速超过前几年,如果要把增长的资产都投出去,需要特别充裕的资产环境,而今年恰恰发生了‘资产荒’,而且今年固定收益率持续下行,银行都在寻求从资产端提高管理能力以分享更多收益。”一位银行资管部副总曾如此表示,今年银行理财开始逐渐从固定收益类型转向真正浮动收益型的产品,净值型理财在理财产品的改变中逐渐崭露头角。
以工行为例,目前该行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超过25%,规模近6000亿元。同时,工行也推出了增利、尊利、稳利等一系列开放式产品,作为理财产品转型阶段的过渡式产品。非保本期次型产品与开放式产品规模占比,实现从2014年年初的8:2到目前的2:8,转型成果非常显著。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全口径理财产品规模达到2.46万亿元,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比年初增长了25%。
除了产品的转型创新,理财业务拆分成为另一种转型手段。继光大银行宣布推进分拆理财业务并设立子公司之后,浦发银行也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已表决通过关于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议案,同意以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设立浦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此外,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也均对分拆相关业务设立子公司有所表态。
在业内人士看来,设立理财业务子公司的出发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丰富业务功能,目前的理财是在银行牌照下做业务,而成立子公司后可以向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更多业务功能申请,有利于理财业务产品创新,丰富投资品种;二是有利于风险隔离,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培育;三是便于设立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在银行体系框架下,这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