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 保险频道-提供产品和全面资讯的保险门户 > 保险业界
银行 | 保险 | 黄金 | 外汇 | 期货

险资突击举牌 揭秘银行地产受捧三大原因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险资突击举牌 揭秘银行地产受捧三大原因
  近日,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引起大家热切关注,人们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险资这样做,险资是不是真的有钱又任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梳理发现,这几年来,我国险企发展并不平衡,其市场占比差距较大,就险资的投资股东来说,有的风风光光,有的黯 然退场。近日出现的举牌,大多集中在银行股和地产股上,这背后至少存在三大原因。

  近期,前海人寿、生命人寿、安邦保险在市场上动作频频,保险资金年末的疯狂举牌再度引起市场的强烈关注。

  而被举牌的企业,多是银行、地产类的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利率下行和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保险资金需要寻求更多的投资渠道。

  为何来到年底险资就频频开始动作,而且还特别喜爱市值巨大的地产、银行等股票。是纯粹的投资?还是另有所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险资爱买大蓝筹并非偶然,三大原因促使保险公司纷纷举牌地产、银行类股票。

  有助提升业绩

  去年接连举牌民生银行(600016)和招商银行(600036),让安邦保险一炮而红。而在今年,安邦保险再接再厉在两天里举牌四家公司。最近10天里,已有4家保险公司举牌了7家公司。

  难道险资也有年底“突击消费”这一习惯?有保险公司表示,这是公司的长期财务投资,看好股票的价值。不过有私募人士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有一位私募人士曾撰文表示,有一种观点认为,险资举牌是为了扮靓当期报表。当重仓持有某只个股却深套其中之后,不断逢低补仓,力求稳定股价。尤其是在12月底等重要时点,若能成功护盘或者拉升,便能将年报的损益表做得好看一些,有助于提高公司投资收益率,让股东、投保者、监管层更为满意。当市场不好时,这个策略容易导致险资买入很多筹码,触及5%的公告举牌线。换言之,险资举牌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账面浮亏会更大。公告举牌之后,市场会将之理解成正面利好消息,有助于支撑股价,甚至能帮助险资高位减持。

  华南地区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资产配置荒大背景下,保险资金也需要更多的投资渠道,而保险公司在年底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对保险公司年底的业绩,以及提升保险偿付能力都有帮助。

  此外,目前地产、银行股的市盈率比较低也是吸引险资的一大原因。

  前述保险资管人士表示,目前市场利率低,保险资金要寻找好的渠道,而且保险资金投资对稳健性要求也比较高,地产、银行这类大蓝筹还是会比较稳妥一些,风险会相对较小。

  便于业务衔接

  险资资金量巨大,一般被举牌的企业多来自传统行业。业绩优异、有估值优势、分红稳定、流通市值较大成了被举牌公司的共性。银行、地产成为了最适宜被举牌的股票。

  从业务的衔接上看,保险公司举牌银行及地产公司后,事实上就与该等公司发生了联系,如果保险公司进入被举牌公司的董事会,关系则更加的密切。

  从险资举牌银行来看,可以通过增加话语权,更好地利用银行平台销售自己的产品;而从举牌地产公司来看,养老保险正成为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而通过举牌加强与地产公司的联系,势必有利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

  此外,银行、地产股本身的质地就不错。拿万科来说,每股净资产为8.05元,在近期的大涨之后,动态市盈率也仅23倍左右。而银行股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整体估值还要更低。

  从市值上看,银行、地产股几乎都是大盘股,而险资资金量大,只有大盘股才能容纳下。由于上述原因,似乎银行、地产股就成了险资的最佳选择。

  华南地区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认为,也不排除保险资金的投资从纯粹的财务投资转型到长期的战略投资。他表示,现在保险机构都有一个“大金融”梦,很多保险公司都想有一家银行,以后可能会有很多的银行成为险资的目标,瞄准的可能都是大股东所占股份并不是特别大的公司。而保险和地产的结合还可能会有养老地产等方面的考虑。

  监管层也支持

  险资青睐银行、地产股当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不过监管层的松绑也是让险资放手去做的一大原因。

  在今年7月8日,保监会发布了《中国保监会关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蓝筹股票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在通知中保监会提到,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由5%调整为10%;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占上季度末总资产比例达到30%的,可进一步增持蓝筹股票,增持后权益类资产余额不高于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0%。

  此外保监会在通知中对可以投资的蓝筹股下了标准:符合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相关规定,在境内主板发行上市,市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且具有较高的现金分红比例和稳定的股息率。

  可以看到,保监会鼓励险资投资质地优良、市值较大的蓝筹股公司,并放松了持股的限制。

  政策背景

  新政利好+利益驱动险资举牌成常态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涂颖浩

  12月8日,安邦保险、富德生命人寿等保险公司“不约而同”举牌上市公司,掀起保险资金入市新高潮。

  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监管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是此轮险资举牌的重要原因之一。“投资单一蓝筹股票的比例上限调整为10%”有助于中小险企集中持有蓝筹股。对于此类“资产驱动负债型”保险公司而言,年底集中增持的内因则是以更为激进的投资模式获取利差,以满足对于现金流、补充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内在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此次险资在年底密集增持上市公司,前次大规模增持时点为年中A股大幅波动期间,多家险企高调护盘吸引市场瞩目。相关统计显示,自今年7月份二级市场震荡调整以来,约有十家保险公司相继举牌超过25家上市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本轮资本涌入热潮的背后,与险资入市政策放松不无关系。

  从理论上而言,上述险资新政为股市新增万亿资金。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行业总资产11.83亿元,较年初增长16.49%。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险资入市的举动无疑提振了市场信心。

  从入市资金整体而言,在下半年A股市场的大幅震荡中,并未显示险资有大规模出逃迹象。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金额为:7月底13.79万亿、8月底13.32万亿、9月底13.74万亿、10月底14.86万亿,占投资资金的比例分别为13.56%、13.07%、13.22%、14.02%。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此前告诉记者,险资新政为保险资金入市护盘放开了手脚;对保险机构而言,虽然投资风格存在差异,但监管比例的进一步放开意味着更多的投资选择权。

  行业现状

  举牌潮背后:险企并非都是“高富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田园

  频频举牌上市公司之下,险企也被视为资本市场的新贵、土豪。然而,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均衡,真正风光的能被称为“土豪”的险企只是极少数,且背后全有赖于大股东的不断持续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除了排名前几位的险企,其他大量的产险公司、寿险公司仅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一些险企股东一方面承受不住持续的出资压力,另一方面看不到盈利的苗头,不得不让出股权黯然离场。

  发展不平衡 占比差距大

  随着近几年保险公司数量的不断攀升,保险机构参与主体进一步扩容,但与此同时保险市场的竞争也在同步加剧,保险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越发明显。保监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份,国内75家寿险公司、71家财险公司共计原保费收入20707.12亿元,同比增长19.68%。其中,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886.64亿元,同比增长11.56%;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3820.38亿元,同比增长24.19%。

  在这146家保险公司中,原保费收入市场占比超过1%的公司,寿险有16家,产险有11家,合计仅有27家。而就在这些占比超1%的险企中,寿险中排名前十的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富德生命人寿、泰康人寿、安邦人寿和阳光人寿就瓜分了超过77%的市场份额,余下的65家公司市场总占比不足23%。

  产险的情况同样类似,且公司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更加明显。从今年1~10月的数据来看,长期位居“产险霸主”地位的人保财险,单家公司在今年前十个月就抢得了33.67%的市场份额,而紧随其后的平安财险,其前十个月的市场占比为19.49%,仅这两家产险公司就分走了整个产险市场超过53%的份额。

  保险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虽然从数据上看保险巨头们的市场份额占比同比有所萎缩,例如寿险公司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前三季度现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寿险行业的份额为44.1%,与上年末的48.1%相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财险公司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占财险行业的份额为64.5%,与上年末的65.4%相比,市场份额下降1.1个百分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险企就此崛起,大型险企“独大”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获利周期长 各有喜与忧

  正如围城效应一般: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在强势险企频频举牌、衔枚疾进的另一面,是长期不见盈利、偿付指标压力下股东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甚至萌生退意的黯然离场。

  “大部分股东退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前身对保险业并不了解,都以为保险市场是一片淘金的蓝海,但没有预料到较长的盈利周期和投入成本。”一位保险公司高管指出,险企要发展业务、增设机构都需要不断增资,加上近几年保监会对险企偿付能力等指标考核的不断强化,进一步对股东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业内人士表示,作为金融行业,保险公司大投入大产出特征明显,险企黑马背后往往有赖于股东的大投入,以安邦保险集团为例,短短几年,其注册资本已超越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等老牌险企,跃居保险业第一,背后与股东的支持不无关系。资料显示,2014年12月,保监会批复安邦保险集团增资319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619亿元,跃居保险集团第一位。此后,安邦保险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增资也陆续拉开。头一个获得增资的是2014年业务快速增长的安邦人寿。2015年2月10日,保监会批复同意安邦人寿增资190亿元,注册资本变更为307.9亿元。

  最近表现亮眼的黑马前海人寿成立短短3年多也先后经历四轮增资,2012年2月成立的前海人寿,其注册资本先后为10亿、20亿、25亿、35亿元,目前为45亿元。

  一方面是保费增长需要股东不断投入,另一方面,诸如开设分支机构等需要不断投入,使得险企短时间难以盈利。

  数据显示,除几家上市保险公司外,绝大多数非上市险企业绩难言乐观。以可查的2013年为例,2013年披露年度报告的5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仅有24家实现盈利,合计净利润为153亿元,有31家拖了“后腿”,亏损金额超过60亿元;而非上市财险公司也有四成亏损,56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年报:33家公司在2013年实现盈利,合计实现利润总额为82.35亿元。而另外23家则出现亏损,合计亏损金额为16.68亿元。总体来看,2013年非上市险企当中,24家寿险公司和33家财险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35亿元。而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保险公司利润总额达到991.4亿元,非上市险企利润占仅为23.7%,甚至不及中国人寿一家公司。

  长期投入而不见盈利,带来的是保险公司股权变更的频繁。与中资公司相比,合资公司的股权变动更为剧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27家合资寿险公司的成立来的股权变化情况,其中有16家公司发生过股权变化,转让次数最多的北大方正人寿经历过三度转让、两度更名,仅有11家从开业至今没有变更过股东,而这11家中有5家为近五年才设立的公司。

  保险业内一位专业人士表示,“保险仍属朝阳产业,我国保险市场的密度和深度有较大提升空间,竞争肯定是越来越激烈,毕竟保险的获利周期较长,所以更要有长远的战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money.sohu.com false 每日经济新闻 https://finance.ce.cn/rolling/201512/11/t20151211_7483517.shtml report 6818 近日,险资频频举牌上市公司,引起大家热切关注,人们不禁想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险资这样做,险资是不是真的有钱又任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梳理发现,这几年来,
(责任编辑:陈大伟)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