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调侃“瘦成闪电”
“虽然预期最高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兑付收益率都‘瘦成闪电’了”—投资者如此调侃收益率挂钩沪深300指数的部分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由于A股市场6月底至7月初的非理性下跌,近日到期的多款结构性
银行理财产品遭遇了按照收益率下限(或接近收益率下限)兑付的尴尬。此外,虽然目前多数结构型理财产品设定了保底收益率,但是该收益率水平往往不仅远低于同期限的普通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甚至低于大额存单等低风险投资产品的收益率。挂钩指数型理财
收益率跌至下限
今年上半年发行火爆的3个月至半年期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最近纷纷进入兑付期。对于收益率挂钩指数类的理财产品而言,由于前段时间A股市场股指剧烈波动,跌幅超出了产品条款的观察区间,不少产品不仅没有实现预期最高收益,实际收益率甚至跌至合同约定收益率区间的下限。
例如,南京银行“聚鑫结构性1501期3”人民币理财产品到期兑付公告显示,该理财产品的本金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等高流动性资产,以及符合监管要求的债权类资产,“本金投资产生的预期收益的一部分,由我行通过与证券公司签订无本金交割的挂钩类收益互换合约。该挂钩类收益互换合约是指我行在‘中国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下与我行授信的大型优质证券公司签署的挂钩沪深300股票指数的收益互换合约”。在该理财产品到期日,若沪深300指数日终收盘价不高于该指数期初价格(理财产品投资收益起始日的收盘价)3%(触碰条款),则理财产品到期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若沪深300指数日终收盘价高于期初价格3%且不高于期初价格9.5%,理财产品到期日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与9.5%之间;若沪深300指数日终收盘价高于期初价格9.5%,则理财产品到期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5%。
由于截至到期日,沪深300指数区间涨幅为-12.57%,该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仅为3%。
事实上,由于A股市场前段时间的非理性下跌,类似上述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指数型理财产品收益率远低于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情况明显增加,仅南京银行就有不止一款产品遭遇类似上述以最低预期收益率兑付的局面。原本在结构型理财产品领域长袖善舞的股份制银行更是遭遇低收益率兑付的重灾区。多家银行类似交易结构的理财产品都出现了以预期最低收益率兑付或者以接近预期最低收益率兑付的情况。其中更有银行出现了1个月内近3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未达最高预期的情况。
此外,由于监管部门调整了部分交易规则以及市场变化等原因,导致了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出现。某股份制银行公告称,一款投资于某资管计划优先级份额的理财产品,原到期日为2016年5月21日,“按照相关合同约定,由于投资市场变化,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按照相关合同约定该资产管理计划已满足提前终止条件。经委托人同意,资产管理计划提前终止,故理财产品也将提前终止,提前终止日为2015年8月4日”。
银行“屏蔽”
到期收益率信息
或许是鉴于结构型理财产品业绩的不理想,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信息的披露也愈发“吝啬”起来。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7月25日至7月31日,有1340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但仅有129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此前一周,有1447款产品到期,也仅有157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也就是说,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披露率仅为10%上下。而从普益财富统计的今年二季度数据来看,二季度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9115款,其中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有11852款,披露产品占比超过了62%。
不过,即使是在披露运行信息率比较高的今年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仍旧是“不能说的秘密”。
《证券日报》记者同时注意到,在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有关产品投向等运行信息的披露最为缺乏。在普益财富公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5年二季度)中,276家参与测评的银行中,至少230家银行的运行信息得分为零。
“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信息披露率相当低,其原因在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较大,很多产品不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进而引起投资者和市场关注,银行索性对到期收益率信息封闭起来不做公布”,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方面反而是小银行做得好一些”。记者查阅历史数据也发现,从此前披露到期信息的理财产品来看,结构性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的达标率确实远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达标率。
此外,部分银行对于普通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采取了区别的信息披露方式,前者的兑付收益率信息比较公开透明,而后者则需要使用持有该理财产品的账户进行登陆和查询,其余投资者是不能查阅的。事实上,后一种信息披露方式此前更多的是被信托公司所采用,而最初的触发事件则是由于信托产品面临不能按时足额兑付的风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