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分析人士指出,此前一些互联网巨头虽看见消费金融蓝海一片,却又苦于牌照没有放开,只能围绕自己的生态圈开展赊销业务,今后这些公司有望深度参与到消费金融市场上来。预计消费金融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事件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
国务院日前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规范经营、防范风险,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
会议决定,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对京华时报记者指出,“消费金融可以扩大内需,满足消费者个人和家庭消费需求,释放社会消费潜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刚对京华时报记者表示,“以往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是银行主导,这次很明显扩展到消费性的公司,甚至互联网企业。参与主体越多,对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作用越大。”
>>现状 引爆互联网公司参与热情
消费金融公司并非新鲜事物。2009年,我国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此后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牌照。6月10日国务院宣布扩容之后,首个互联网领域的消费金融公司日前也正式获准开业。
京华时报记者日前从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这家由重庆百货、北京秭润、阳光保险、重庆银行等6家股东组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正式拿到监管批复开业。
曾刚表示,之前主要是银行参与,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的业务模式区别不大,想覆盖银行未能覆盖的群体,就很难实现。而引进互联网企业和其他企业后,信贷发放等业务可以摆脱传统银行业务模式,这样的创新有可能使得消费金融公司不再是银行的复本。
马上消费CEO赵国庆告诉京华时报记者,马上消费作为首家非银行为主要股东的消费金融公司,同时也是首家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金融公司。今年将重点进行信用系统开发。
>>展望 消费信贷空间巨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基本实现盈利。尽管现有消费金融公司发展迅速,仍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据艾瑞咨询预计,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此前很多互联网巨头正是看到了这一机会,却又苦于没有牌照,只能围绕自己的生态圈频频创新,例如京东金融的“白条”、蚂蚁金服的“花呗”等等,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态范围开展的“赊销”业务。
此外,为了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目前不少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借“互联网+”,探索行业发展新路。招联金融消费公司和首批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合作,据补充个人信用评估,并联合推出贷款利率优惠活动。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更是将苏宁的电商平台和消费信贷无缝对接。
京东金融副总裁姚乃胜告诉京华时报记者,京东金融也在积极筹划布局消费金融业务,有机会也希望持牌经营。姚乃胜指出,此次国家政策的“松绑”之举,将迎来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春天。各方势力亦将疯狂涌入这片蓝海。此外,蚂蚁金服有关人士此前也向记者透露过申请牌照的愿望。
>>难点 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是难点
一位消费金融业内人士表示,不仅银行系将大力发展消费金融,预计互联网企业将借势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布局消费金融市场,通过“互联网+”有效链接居民个人消费的各个环节,将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业内格局将从传统的信用卡支付到线上,全面融入百姓生活,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
但是消费金融的蛋糕也并非那么好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京华时报记者,当前消费金融公司在发展中还有一些尴尬的局面,首先是资金来源方面恐怕没有更好地解决好这个问题,甚至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从信托等地方融资,成本很高。
上述消费金融公司业内人士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虽然消费金融服务的客户多数都是中低端客户,但是由于在传统金融市场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多为传统银行设立,可见资金实力是消费金融良好开展的基础。
金融垂直搜索平台融360CEO叶大清认为,大数据和交易量是互联网的优势,但是真正做征信系统,对于风控模型+算法的能力要求十分高。若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第一就要建立自身、多元化的数据池。
此外,上述消费金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相应的监管风险仍需管控,毕竟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迟迟未落地,监管上没有清晰的界定。
京华时报记者 马文婷 余雪菲
(京华时报)
微信扫一扫,帮你发现聪明钱—腾讯财经公众号:腾讯财经(financeapp)重磅财经资讯、特色财经栏目一网打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