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理财-搜狐网站 > 银行频道-提供银行资讯及最新理财产品的银行门户 > 银行理财
银行 | 保险 | 黄金 | 外汇 | 期货

银行理财超17万亿 净值化产品占比继续提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俊丹

  截至去年末,理财资金余额15.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7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增长了约2万多亿。

  银行理财业务超高速增长时代暂告段落,进入转型的关键期。净值化,无论从监管要求还是打破刚性兑付的需求来看,都是转型的重点方向。

  今年,对于银行来说,推行净值化更多了一个内生动力,就是资本市场。

  历史总是相似的。记者回顾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发现,第一批净值化理财产品并非出现在近一两年转型期,而是生于“牛市”。

  彼时资本市场红火,实体经济低迷,银行主动选择净值化产品,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投资标的,保证产品的收益。

  而在净值化转型的途中,方向和实现的路径仍然在一个求解的过程里。

  净值化产品占比继续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截至上月末接近18万亿。

  根据近日出炉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截至去年末,理财资金余额15.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7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增长了约2万多亿。

  其中以净值型呈现者日益增加。《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末,按照净值化产品(开放式与封闭式净值产品合计)/理财总规模估算,则净值化产品占比约5.74%,合计规模约8600亿元。

  但当时净值化转型起步较早的部分股份行和国有大行净值产品在行内规模占比已超过行业占比。如招商银行在2014年报中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426.49亿元,占理财产品运作资金余额比重为26.72%,较年初增长395.70%。

  据记者了解,2015年至目前,净值化产品/理财业务规模约30%的银行至少有3家。提升净值产品占比,扩大表外理财规模仍是今年理财业务的关键词。

  有所不同的是,相比前一两年,今年资本市场为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交通银行一季报表示,公司在一季度发行了首款以新股申购为主题的净值型理财产品。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将净值型产品列入今年的重点规划。计划在今年二季度陆续推出净值化产品系列,主打投向包括新股基金、定增资产、股权类资产、海外资产等。

  有接近招商银行的人士透露,近期招行以资本市场为投向的产品规模合计达到5000亿元。

  理财净值化转型内生动力

  “银行在今年发的净值化理财投向多为标准化资产,如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在资本市场红火的势头下,也让净值化产品在收益率方面超越预期收益产品。银行业希望借力资本市场扩大净值产品的规模。”一位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

  这同时就面临一个问题,当“牛市”过去,股票型产品怎么办?

  记者发现2006-2007年期间,银行曾经历过一段净值型产品的密集发行期,其中不少是打新股产品。

  上述资管部人士回顾,当时银行理财还处于起步阶段,债券市场和非标市场都相对低迷,打新股是中国市场特有的无风险套利,能抬高银行理财收益,帮助发展,这类产品均按照净值化设计。

  据媒体报道,2007年,银行共发行打新股理财产品236款,打新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率达18.5%,最高收益率超过23%,成为当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之王。

  随后,08年资本市场由牛转熊,到2008年9月IPO暂停,部分银行打新理财产品随之暂停。2009年虽然IPO重启,但监管政策有所改变,银行并没有延续此前的发行势头,陆续退出了打新市场。

  而在资本市场萎靡之后,2009年还有另一件事情在影响银行理财,即4万亿救市计划,一定程度上成为银行投资非标债权投资模式的开端。

  现在跟彼时的环境有些类似,资本市场杀回高位,房地产、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低迷,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到来,进一步降低银行理财收益。

  在公募基金和股市的资金分流下,2015年一季度国有大行的理财资金余额大多出现下降或者增速明显放缓。向资本市场分羹也成为银行的诉求。

  从2013年启动净值化转型试点以来,受市场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转型一直相对困难,转型的驱动力也多来自监管的要求。现在驱动力本质上发生变化。

  转型方向明确 路径求解

  然而,历史虽相似,却不会相同。银行理财在此轮净值化转型后,也不会重演轮回。

  一位专家提出理财产品转型有五个可能方向:其一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即本金投资于存款或高信用等级的国债、金融债,本金预期可以获得的利息或投资国债的收益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工具。此类产品采取了产品策略保本或部分保本策略,即通过产品本身设计来实现保本的效果,或可替代银行的自身信用保本产品。

  其二是开放式净值型的组合投资类产品,与开放式基金产品类似。此类产品的投资标的应该都是公开市场中可以投资的金融资产,原则上不应该包括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其三是封闭式净值型的组合投资类产品,此类产品在一开始投资人购买时就持有固定的资产组合,根据资产的投向可能是债券型、股债平衡型、股票型理财产品等,但投资的资产组合在一开始确定后直至产品结束的生命周期内都不再调整。

  其四是项目融资类理财产品,投资一个或多个非标债权项目,但是作为理财产品的期限要长于项目资产的期限,即不允许有期限的错配,另外应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这类似于现在的资金信托产品。

  其五是股权投资类和另类投资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的产品转型主要在前三个方向进行,转型中的问题之一仍在非标资产。

  有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认为:“净值型产品完全不投资非标短期内可能性不大,关键是怎么让非标能够公允估值。”

  现有净值型产品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非标资产,仅极少数是完全投资标准化资产。对于银行来说,将非标纳入净值化产品要将其转标,给予估值。而估值的公允性一直是被市场诟病最多的一点。

  由于没有适用于银行非标债权的估值准则,银行对其估值普遍使用对基金业提出的摊余成本法估值,在不明确时,选择通过说明书跟客户进行估值约定。

  但摊余成本法是为债券而制定,非标债权与债券在价值公允性上并不对等,银行非标债券的价值评估都来自银行内部。

  曾有业内人士提出,要做到内部交易的公允,治本之道在于,一是引入外部决策,如投资者大会或授权,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审计以及及时的信息披露;关于内部交易的管理,参考上市公司对关联交易的管理办法。

  但从银行的角度讲这个引入外部决策或评估的方式并不实际,前述资管人士分析:“银行没有这么做,一是如果把资产拿给第三方估值,就要把资产拿到外面去托管,这谁也不愿意。二是即使可以,估值仍然没有公允准则,相关部门没有出过准则,所以即使第三方的估值依然不公允。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准则何时推出。”

money.sohu.com tru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money.sohu.com/20150603/n414328823.shtml report 3627 截至去年末,理财资金余额15.02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78万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增长了约2万多亿。银行理财业务超高速增长时代暂告段落
(责任编辑:陈大伟)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