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项目的兑付集中并不一定意味着兑付风险。从目前看,绝大部分信托产品都顺利完成了兑付。如果出现兑付风险,信托公司还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并购重组等手段予以化解。
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信托公司加强自身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业务体系和发展模式
曾经红火一时的信托项目迎来兑付集中期。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以及2015年3月至6月信托项目到期兑付比较集中。其中,2014年12月预计到期信托项目1525个,规模约为4134.5亿元;2015年3月至6月将分别到期信托项目1788个、1328个、1454个和1428个,到期规模预计为5261.3亿元、4343.7亿元、4093.7亿元、4232.5亿元。
今年以来,信托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虽然规模依然在增长,但受通道业务受限、风险个案频发、监管趋严、转型压力加大等因素影响,增速已明显趋缓。在此背景下,信托业的兑付压力有多大?信托业又该如何应对?
风险状况总体平稳
在今年三季度末的数据中,中国信托业协会首次披露了未来一年到期的信托计划情况。
“这可以让市场及时了解信托业的运行情况,降低外界对信托公司兑付风险的疑虑。”某信托公司人士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明年3月份到期规模高于其他月份,但从结构上分析,几个兑付集中月份到期的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各月占比约在18%至25%左右的区间内,单一资金信托占比仍较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信托项目的兑付集中并不一定意味着兑付风险,从目前看,绝大部分信托产品都顺利完成了兑付。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陈进则认为,信托项目兑付一方面受项目本身交易结构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宏观经济走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行业发展情况的影响,比如,近两年一些发生兑付风险的信托项目大多集中在矿产和房地产等领域。
“信托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风险隔离,信托项目之间、信托项目与信托公司固有资产之间是隔离的。”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说,除非多个信托计划对接的项目关联度比较高或者融资方比较集中,集中兑付时会比较容易产生风险。不过,信托公司仍有不少化解兑付问题的手段,比如流动性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并购重组、抵质押安排等。
数据显示,2014年6月至9月,信托业风险项目规模从917亿元降至824亿元。“这显示出信托业的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不会出现大规模兑付风险,但难免会有个别信托项目出现问题。”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不少信托公司都主动提高了交易对手和项目准入标准,对于房地产、矿产以及高负债的地方融资平台项目也是慎重介入。
业务模式面临调整
今年以来,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环境的变化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投资信托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比例限制之后,一些比例超标的银行选择从理财转向同业,以降低比例数值达到监管要求。而在今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出台后,买入返售的资产中也不能再出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信合作业务再次受到冲击。业内人士表示,借新还旧是部分融资方偿还先前欠款的方式之一,对非标投资的规范会影响到新信托产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部分到期信托项目的兑付困难。
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发布,则给政信合作业务带来挑战。“地方债务新规将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区别开来,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这对于传统的政信合作业务有较大影响。”上述信托公司人士说,这需要信托公司从提供资金给融资平台转向为与政府合作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逐渐拓展到融资、投资、顾问等方面。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信托公司的地方融资平台业务较少涉及准公益和公益性项目,一般都要求具有足额的抵押物、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因此对于存量业务的兑付影响不大。而范杰认为,对于存续项目有多大影响,还是需要看具体执行情况。
管理能力亟待提升
“信托公司非事务管理类信托主要盈利模式之一便是期限套利,即将项目资金需求拆短,分阶段融资,典型如资金池业务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提高信托报酬率,但项目的流动性风险骤增。”范杰说。
银监会“99号文”(《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对已开展的要进行整改,避免引发流动性风险。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银监会对非标资金池业务的清理整顿并非“一刀切”,而是让各家信托公司有一个缓冲期,逐步退出。对信托公司而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非标资金池去实现兑付,关键还在于信托公司对具体信托计划的管理。
“这一过渡期可能比较长,而且不同信托公司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范杰表示。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清理非标资金池业务可以倒逼信托公司真正加强自身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资金池提供流动性。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目前,监管层正在推动包括信托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逐步化解“刚性兑付”现象,未来信托产品也将呈现多样化,投资者应更加理性,合理配置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经济日报 记者常艳军)
作者:常艳军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