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是2010年销售的五年期保险产品;另一部分是2014年一季度热卖的1年期高现金价值产品,该产品披着“保险”的外衣,预期收益率一般达4%至7%,几乎不具备保障功能
降息周期开启以及股市回暖的有利外部环境,减少了保险公司提升续保率或转保率的难度,各险企的满期给付压力或许没有市场预期般那么大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2014年年初保险公司疯销的高现金价值产品,即将迎来首波满期给付高峰。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险企的新单销售和现金流,或将面临考验。
各方均严阵以待。上海证券报从相关渠道获悉,为摸底各险企的给付规模和应对能力,保监会近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做好2015 年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排查及数据报送工作。多地保监局也同时要求辖区内险企进行自查。
1年期高现价险种将满期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15年保险业满期给付规模将超千亿元。其中一部分是2010年销售的五年期保险产品;另一部分是2014年一季度热卖的1年期高现金价值产品,主要嫁接银保及网络等新渠道进行销售。
一组内部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寿险高现金价值业务井喷式增长,保费收入达到2765亿元,占同期寿险业新单保费的比重达64%,占寿险业总保费的比重达42%。在2765亿元中,尚不知具体有多大比例将在2015年到期给付。
那么,高现金价值险种缘何在2014年一季度出现井喷?理由很简单,2014年4月1日开始实施银保新政,倒逼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提升保障型和长期型险种的销售比例。于是,赶在4月1日大限之前,保险公司纷纷加大对高现金价值险种的销售力度。2014年一季度,不少保险公司的银保新单保费收入实现放量式增长。
这些热销的高现金价值险种,名义上为终身寿险(万能型)和两全保险(分红型)。但为提高产品吸引力,保险公司通过“易容”手段,将这些长期保险产品异化成短期产品,期限长则1年、2年或3年,短则只有半年甚至3个月。
其中,1年期的高现金价值险种,将集中于2015年一季度到期给付。对于保险公司如何应对这部分即将满期的产品,业内人士心存疑虑。
一是这类披着“保险”外衣的产品,预期收益率一般达4%至7%,几乎不具备保障功能;二是为覆盖这类短期险种的高额负债成本,保险公司当初将这些资金中的部分比例配置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信托计划等非短期资产上。保险产品即将到期,而资产端远未到期,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储备应对给付高峰?
降息缓解险企给付压力
其实,监管部门也在加紧进行给付预测与排查。保监会近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各险企认真持续开展2015年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排查工作。
据记者调查了解,各险企的满期给付压力,或许并没有市场预期般那么大。尤其是降息周期的开启以及2014年下半年股市的回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保险公司在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方面的压力。
经历过多次给付高峰潮的大型保险公司,早在内部制定了减压的应对策略。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根据以往几次处理给付高峰的经验,只要老保户不急于用钱,保险公司又有具备吸引力的新产品推出,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宣传和讲解,不少保户还是愿意把这部分到期给付金继续留在保险公司。
尤其是在今年,有利的外部环境,减少了保险公司提升续保率或转保率的难度。这主要归因于降息后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下降,而股市回暖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从而体现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上,这将促使部分保户愿意继续将资金留存至保险公司。
从目前来看,大中型保险公司2014年大多提前完成了全年业务指标,至少有一个多月时间提早冲刺2015年“开门红”;而小型保险公司也已推出或将要推出新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种种此举背后,是保险公司意图通过加大保险新单销售力度,来覆盖满期给付所需的现金流规模。投行人士预计,2015年一季度,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当期保费规模会大于满期给付与退保规模,现金流断档的概率较低。
这种巧借新产品等方式进行二次营销的做法,在保险行业内部被称为“二次开发”。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应借此机会调整业务结构,重点发展长期型业务而非继续销售短期型业务。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