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信托研究员 冀欣/文
2014年伊始,风险二字,似乎就一直与信托行业如影随形。
事实上,作为应以经营风险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而言,过去几年中,整个信托行业里,以中信为代表的主流风控模式业已运行成熟,且各家根据自身情况在细节操作方法上不断祭出多样性。除此外,平安、中融独特的“工厂模式”与“独立审批人模式”也独辟蹊径。
而就行业整体的制度设计层面而言,未来将形成一套四道防线构成的防御体系,其中既包括净资本约束机制及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这类传统监管要求,也包括即将建立的信托公司恢复与处置机制与行业稳定基金救助机制。
“中信式”标准化风控样本
作为68家信托公司中的绝对龙头,中信信托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诸多同业参考的标准主流化样本。
在中信信托的体系下,一单完整业务基本的评审流程包括项目的业务初审、预沟通、中后台部门平行审核、信托业务审查委员会评审、公司领导逐级审批及向监管机关报告等环节,具体的流程分这样几步完成:
第一,在某业务受理后,要先送审“立项会”;
第二,在充分尽职调查后,由主办部门发起报文;
第三,由中后台会签审查后便进入“预沟通会”,在预沟通会上认为存在较多问题的项目,要求业务部门进行改进。通过的业务方案,则根据业务的风险水平、创新特点,经公司风险合规分管领导与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业务部门商定后,决定是否进入信托业务审查委员会审核环节。
第四,则正式进入“评审会”程序,信托业务审查委员会根据评审结果,出具“同意办理业务”、“有条件办理业务”或“不同意办理业务”的评审意见。对于“有条件办理业务”的项目,由业务主办部门落实相关条件后才能通过审批。
第五,上述流程均通过的项目则继续由管理层进行审批。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有些项目已经过会,但在签报过程中被管理层质疑进而一票否决的情况理论上也可能存在。
而对于部分标准化项目,一般也不再进行公开评审,预沟通会之后便可直接进入“签报”流程。
其中,立项会与预沟通会参与的主体类似,主要包括业务主办部门、风险管理部与合规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分管风险的副总经理王道远多数也都会参加。
而评审会则是公开进行,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主持,前中后台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随机抽选担任评审委员,对风险较高的业务和创新型业务进行集体审议。
信托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每年指定一次,包含前台和后台各类部门高级经理以上级别人员。
而从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层面来看,中信信托实行的“嵌入式”风险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活动融入到公司开展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监测、风险处置五个环节形成一个紧密的管理闭环,也是目前业内普遍认可的风险控制理念。
信托风险管理图谱还原
在68家信托公司中,执行上述类似风险管理和业务审批流程的不占少数,虽具体操作环节上根据各司差异有所不同,但整体路径大体一致。
而总览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大致可概括为“四道防线并行的垂直管理模式”。其中,第一道防线主要由业务部门搭建,第二道防线由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信托财务部等中后台部门搭建,第三道防线由稽核审计部搭建,第四道防线则由董事会和监事会搭建。
而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偏好较大程度受制于股东方偏好,主要影响为,股东要求决定了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而股东的风险偏好影响着信托公司的管理决策和效率,另外股东的投融资及相关风险管理经验也可以向信托公司进行传输。
而对一家信托公司而言,其风险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信托项目的评审制度上,据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信托公司采用的评审模式有分级授权审批,占比2%;评审会审批,占比20%;以及分级授权与评审会审批相结合,占比78%。
从具体流程来看,诸多信托公司采取了类似上述的中信模式,虽在操作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总体路径类似。除此之外平安信托的“工厂化”模式与中融信托的“独立审批人”模式也是信托风控模式中的典型代表。
而就行业整体的制度设计层面而言,未来将形成一套四道防线构成的防御体系,除净资本约束机制及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外,也包括监管层不久前提出的即将建立信托公司恢复与处置机制与行业稳定基金救助机制。(编辑 冀欣 韩瑞芸)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