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扩至13万亿,但潜在的刚性兑付与信用风险压力日渐增加。净值化,成为有识之士提出的将投资风险过渡给投资者的解决方法之一。然而,要实现买者自负的前提是卖者有责。要实现净值化转型,如何公允估值、如何信息公开化、如何破解内部操控等系列问题仍
有待解决。同时,近年来银行理财规模独霸资管市场,产品刚性兑付的号召力“功不可没”,而一旦打破刚兑,净值化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亦是一大考验。本报记者 柳灯 北京报道
银行理财规模13万亿,这是成绩,也是负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今年6月12日,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召集5大行、12家股份行以及北京银行,举行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12个会议议题中,第二、三、四个议题均是探讨净值型,包括预期收益率产品的转型方向是否全部为净值型产品、如何看待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及在产品开放日其估值“归一”的作法、如何有效推广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销售等。
早在2006-2007年,多家银行就推出了投资股票市场的净值型产品,和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非常相似,但是采用投顾模式或FOF模式。2008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推出首款自主管理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型产品—阳光稳健一号,主要投债券,初期也投少量“非标”。
光大资管部总经理张旭阳介绍,理财要回归资产管理本质,将风险收益全部过渡给投资者,银行只收取管理费,净值型是标准的表现形式,历史业绩表现也需要净值数据作参考。
然而,此后五年多,也仅有光大、工行、招行、兴业等少数银行在推净值型产品,且余额规模基本在几百亿元量级。
“预期收益率产品存在刚性兑付,会在银行内部造成信用风险积累,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突破13万亿元,这种风险越来越大。为了摆脱刚性兑付,现在不是要不要转净值型,而是不得不转、怎么转的问题。”某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如是说。
2013年10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报道,首批11家银行试点银行理财资管计划,有开放型、净值型的硬性要求,目前部分城商行也将加入这一试点。
监管层鼓励银行理财探索净值型的意图明显。但是,净值型转型并不容易。
由于“非标”估值公允性问题尚未解决,投资“非标”的银行理财产品即使实现了净值化,也会面对外界对净值真实性的质疑。
此外,由于内部交易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不完善,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还面临净值被人为操控的风险。甚至,只是简单将预期收益率转换为净值表现形式,实质仍未变化。
标准资产存同质化竞争
银行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率形式转化为净值型,究竟难在哪?这要按是否投资“非标”分两类来看。
一位股份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如果投资标的是债券、开放式基金、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按照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估值即市价法,净值容易估算,可实现每天播报净值,和公募基金类似。
不过,有些产品每天播报净值会有一定难度,比如QDII产品是在境外配置资产,需要境外的投资顾问或管理公司进行估值,可能需要间隔一两天,可以实现每周披露一次或两次净值。
由于银行理财主要投资债券,和债券型公募基金相比,多位银行理财部门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除了在渠道和客户方面因背靠银行有优势,在投资管理上并没有太多优势,二者操作思路存在明显区别。
某股份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介绍,投资债券时,银行账户有交易账户、可供出售账户、买入持有到期账户三类,在投资前就要告之交易对手或中台部门具体选择哪类账户,因为每类账户估值方式、计提拨备等不一样,选用一类账户后,后期一般不会变动。
目前,债券型公募基金基本采用交易账户,也就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债券市场“盯市”,进行高买低抛、融资加杠杆操作等,有浮盈浮亏、止盈止损线设置等,更多承担市场风险,采用市价法估值。
“但是,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债券则较多采用持有到期账户,即购买债券后持有到期,没有浮盈浮亏。”一位国有大行资管部投资经理介绍,银行购买债券是基于信用风险角度的考虑,一般都是要有银行内部授信,比如投资城投债、信用债等,更多承担债券项目信用风险。不过,债券项目出现风险时,银行也会通过内部处理保证理财产品收益率。
更有甚者,部分理财产品也采用交易账户,但却基本不交易,实质上仍是持有债券到期。
当市场出现风险,比如2013年下半年的债券熊市时,大部分债券型基金都不得不抛售债券“割肉”离场,也就是实质性亏损。而同样面临账面浮亏的银行理财产品,则将债券由交易账户转入持有到期账户,以避免实质性亏损,待今年初债券市场“走牛”后,再转回交易账户。也就是说,实质上仍是持有到期策略。
“这种转变交易账户类型并不合规。更重要的是,交易策略比持有到期策略更能体现投资管理能力。”上述投资经理指出,银行理财真正做净值型产品,对投资管理能力、交易能力等要求会很高,需要招聘一批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但是以银行目前的薪酬水平、分控文化等,暂时无法招揽来优秀基金经理。
另一位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也表示了担忧,银行理财产品做净值型肯定要跟公募基金有所区别,否则的话,这种同质化竞争,银行理财优势并不大。
“非标”公允估值困难
除了上述一类,另一类投资“非标”的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率型转化为净值型,则面临更大的难题。
目前,银行理财主要配置债券、非标,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光大银行数据为例,目前各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分别为债券资产42.46%、融资类项目29.21%、货币市场工具16.60%、权益类资产11.73%。
据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银行理财投资的“非标”项目基本来自于自身银行,很少接受其他银行推荐的项目。一般都有通过银行授信,更为关键的是,投资“非标”的收益要高于相对应的债券。
但是,“非标”面临估值公允性的难题。
上述投资经理介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标”也是可以估值的,按照成本法估值即可,持有到期账户内的债券也按照成本法估值,都是经得起审计的。只是,“非标”因为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交易价格,无法按照市价法进行估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别从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三家资管部内部人士处了解到,其投资了“非标”的净值化产品,确是采用成本法估值。
招商银行资管部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净值化产品共七八只,投资“非标”的比例很小,采用成本法进行估值,基本上是每日公布净值。“有设定每日赎回限额,以应对大额赎回的流动性风险。”
不过,多位银行理财部门人士指出,各家银行对“非标”的风险评判标准不一样,一家银行通过成本法对“非标”进行估值,其他银行或者投资者可能并不认可。估值是对成本、收益、风险的综合体现,债券有相对应的交易、清算、核算准则等,但是“非标”的估值很难做到公允。
甚至部分银行的估值基础是基于对“非标”项目的风险评估,而对同一项目,各家银行的风险评估标准并不一样,例如,有些信贷融资项目到某银行做不了“非标”,到另外一家银行却可以。
多位银行理财部门人士建议,建议监管层推动独立的第三方对“非标”进行公允估值,建立统一的第三方估值体系,并且提供相应的“非标”流动性平台。
而事实上,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正是上述想法的落实,一部分是把原来“非标”对应的项目,通过第三方估值、双边报价、信息披露等,转化为标准化资产,并在中债登搭建的系统内交易转让。
根据《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业务试点操作细则》,工具估值方式是,“登记托管结算机构根据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的发行价、双边报价、成交价等提供每日估值曲线,并通过综合业务平台进行集中披露。”
然而,目前参与试点主体太少,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交易并不活跃,特别是工具交易标准不统一,因为各家银行内部风控标准不同,有的银行内部风控流程比较长导致效率不高,投其发行的工具比较麻烦,主要以银行之间互持为主。
一位银行资管计划投资经理就介绍,“需要监管层进一步扩大银行理财资管计划、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范围。具体上也没有参考登记托管机构的报价,如何在估值上做到公允,让各家银行所接受,也需要监管层进一步推动。”
第三方审计缺失致净值易被控制
为什么银行理财的估值不被认可,缺少第三方审计也是重要原因。
一位银行理财部门后台人员介绍,按照正常的净值披露流程,第一步是管理人进行估值,计算产品净值;第二步是独立的第三方托管人进行复核;第三步是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师对产品进行审计,出季度、年度报告。
但是,一方面,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托管基本都在自家银行内,而不是独立第三方。
上述投资经理解释,第一,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率在0.3‰-1‰左右,某国有大行内部托管率执行最低的0.3‰标准,按目前银行理财13万亿的余额算,托管费也很客观,更何况,托管的资金也算作银行的存款,托管在第三方就属于第三方的存款了。第二,如果托管在其他银行,还存在资金转化效率问题,比如大额资金划转,银行与托管银行之间的大额资金划转系统在下午5点左右就会关闭,但是一家银行内大额资金划转系统可以没有时间限制。
据记者了解,在银行理财登记系统之后,目前中债登也在考虑推出第三方托管系统,实现第三方托管、银行托管的“双托管”模式,但是银行并不买账,原因也在此。
上述投资经理进一步指出,中债登的托管和银行托管还存在本质区别。中债登更多是份额登记,显示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权证托管,而银行托管是对银行理财产品项下的资产进行保管等。而且,中债登没有对应的系统,做不了投资时的资金划转。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第三方审计的缺失。”
一位普华永道的外部审计师介绍,目前只是对银行季报、年报审计,中间会有银行理财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单项的对理财产品的季度、年度投资报告复核审计。
为何银行不愿意接受第三方的审计呢?
银行理财部门人士解释,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内部交易、投资的债券或“非标”项目等出现了风险、出现流动性时向表内自营资金借钱等,都是不愿意公开的。
除了“非标”估值公允性,内部交易也使得部分银行理财净值可谓“伪净值”。
一位投资经理介绍,内部交易就是同一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之间进行关联交易,通过调配不同收益率的投资品操纵理财产品的投资业绩。不管是预期收益率形式,还是净值型,都可以通过反复的内部交易控制最终收益。
另外一种方式是,直接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变成净值化的表现形式,比如原来预期收益率是6%,就可以折算成相对应的净值,但实质上并没有变化。
上述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也建议,监管层应该采取措施限制银行理财的关联交易,在“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单独运作,强制要求银行理财接受会计事务所的报表审计;同时,监管层应强制建立明确、具体的信息披露规范,要求银行定期详细披露投资明细。
部分银行理财人士担忧,净值化产品也有隐患,就是投资人对净值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特别是净值出现亏损,部分投资人就要求提供审计报告、讲明净值是如何得出来的时候。未来投资者不认可估值、银行如何应对,也值得细究。
此外,净值化也对银行清算、托管、成本核算、收益核算、稽核等中后台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编辑 王芳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