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增长2万亿元,按此速度大致推算,理财产品余额很可能在三季度末达到10万亿元
本报记者 张 歆
“理财产品近年来的大行其道,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商业银行已经在试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某资深银行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
者意味深长地表示,“毕竟,银行对于自己发行的非结构型理财产品目前大多保持着刚性兑付”。
或许正是因为理财产品很大程度上担负着揽储的重任,其增长一直比较迅速,今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正努力向10万亿元冲刺。然而,随着真正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理财产品将逐步回归“代客理财”的初衷。
理财产品余额迈过
9万亿元大关
来自日前召开的银监会年中工作会上的消息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到9.08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78万亿元,比“8号文”出台前下降了7%。尚福林同时表示,银监会将研究制定综合性、系统性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同时也会细化“8号文”关于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监管措施。尚福林还要求,已开展理财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规范登记理财信息,加强非现场监管和风险预判预警。
本报记者此前了解到的权威数据也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1万款理财产品,截至2011年年末的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4.59万亿元;2012年,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截至2012年年底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只,理财资金余额为7.1万亿元。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增长了2万亿元,平均每个季度增长1万亿元。按照此速度大致推算,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很可能在今年三季度末达到10万亿元。
最主要功能
目前仍是揽储
普益财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理财产品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即使是从名称上也可以分辨出,银行理财产品的“第一要务”本应该是代客理财。然而事实上,理财产品一直主要担负着揽储的重任。
首先,从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来看,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储蓄搬家。据媒体报道,截至7月28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大型银行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仅1960亿元,较之前一周负增长260亿元。数据显示,四大行7月首周新增信贷投放就达1680亿元。信贷收缩背后,则是存款季节性大流失。继月初存款大规模流失万亿元之后,进入第四周,四大行存款增长仍然乏力,单周增加仅600亿元。截至7月28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9500亿元。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受理财产品收益率“跳涨”影响,6月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环比上升超过20%,产品的平均规模也大幅度上升。
其次,从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年化4%左右)来看,其与一年期定期利率最具有可比性。事实上,银行在推介理财产品的短信中,也经常故意以“利息”的表述代替本应是投资收益的说法。
第三,从风险来看,截至目前,银行对于自己发行的非结构型理财产品目前大多保持着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风险仅仅是略高于存款。当然,随着投资者风险教育的深入,刚性兑付是不可能无限期存在的。
第四,从银行角度来看,发行理财产品既可以收取高额手续费,又可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要求,还增加了客户办理其他高附加值业务的黏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目前有关理财产品“理财属性”的数据并不多。今年一季度,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曾表示,与2011年全国1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过1750亿元形成对比的是,2012年全国开展理财业务的18家主要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2464亿元,提高了居民财产性收入。
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
理财产品创新无退路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处境可谓内外夹击,创新变革势在必行。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自身需要规范。鉴于此前的信息不透明、资产池等问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不断加码,依据银监会8号文中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范内容相关的各项监管措施已经陆续展开,银行理财产品从信息登记到账户管理以及投资标的的规范等问题都将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进行进一步规范。
其次是来自于理财市场的同类竞争产品的压力。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理财方式的兴起从外部对银行理财产品带来一定冲击。余额宝以低起点、高灵活性以及相当接近的收益率等优势也吸引了众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投资者。
此外,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加快,未来银行存款利率的放开,对目前主要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投资标的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是更大的冲击。因此在当前内外夹击的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逐步从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的角色中转换到代客理财的本位中。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