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只能在北京守着中发投资担保公司(下称:中发担保)的门口,等他们的人出现。”3月28日,来自深圳的投资者邓成(化名)无奈地向记者表示,这是今年他第三次赶到北京,希望讨回500万元的理财资金。
2012年1月18日,邓成通过在A银行深圳分行
某支行原副行长杨文武(化名)推荐下,认购一款名为“中鼎迅捷股权投资计划”高收益有限合伙理财产品。然而,就在2012年底,中鼎系列四期理财产品被曝出涉嫌欺诈,除邓成外,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众多投资者的资金也被卷入其中。与上海投资者拿回本金相比,邓成讨债之路颇为曲折。他多次赶赴北京,找到担保方中发担保协商,希望担保公司同样收购其所持有理财产品份额,被对方以“找银行解决”为由拒绝。
A银行深圳分行向本报回应称,已经免去杨文武的支行副行长职务,并且邓成在该银行购买过理财产品三十多次,熟悉产品的销售过程与手续。同时知晓上述产品并非该银行的代理产品以及投资风险,因此这件事是个人行为,与银行没有关联。
收益13%的诱惑
杨文武是这件事的第一位核心关键人物。
早在2007年前后,邓成就与杨文武结识,当时杨正在该银行深圳分行另一家支行担任客户经理。他也经常通过短信等方式,向邓推荐基金、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等,双方业务合作关系不错。
因此在2011年,当杨文武被提升为深圳龙岗区的该银行某支行副行长时,老客户邓成的部分资金也跟着转到该支行,并在杨的建议下继续购买基金、短期理财产品等。该银行方面证实,邓前后共购买过产品三十多次,每次都签署产品说明书、认/申购委托书等,因此熟悉产品销售过程。
据邓回忆,当时的理财产品收益一般,基本在4%-5%左右,另外基金产品后来还有一定亏损。“当时我们也不怪他,基金亏损是由市场波动造成。”邓向记者说。
转眼到了2012年1月初,邓成万万料想不到,自己的投资理财在此刻会被改变。当时,他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即将到期,很快将有400万元资金闲置。不久,杨文武就联系他,告知有一款保本保利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即将结束募集,并且声称这些理财资金将投入到4S店实体,还有实力强的担保公司对本金、利息安全进行担保。
记者看到,这款名为“中鼎迅捷股权投资计划”的普通合伙人或资产管理人是通商国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通商国银),认购起点是50万元。
产品总规模为6000万元-6500万元,其中普通合伙人通商国银资产管理公司认购1500万元,其余的投资者认购4500万元-5000万元。用于向河南省奥鑫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奥鑫汽车)进行股权投资。
在风险控制方面,则有三道关口:首先通商国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奥鑫汽车的法定代表人石浩对本金和收益进行担保;最后中发投资担保确保投资的安全退出。
事实上,这款产品是属于通商国银发行的北京中鼎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四期的第三期。据报道这4款产品共售出1.19亿元,其中通过某股份制银行员工推荐购买的上海投资者占大部分。
收益率颇为诱人,认购超过300万元将达13%。对于如此高收益,邓成称,他当时也有过疑问,但很快被这位副行长打消顾虑,“该产品是专门向VIP客户发售,并且资金门槛比较高。”
基于双方在以往合作中积累的信任,邓成认为,既然担保公司实力比较强,即使项目运作不佳,本金和收益还有保证。因此,他还特意向身边一位朋友介绍这款“高收益、保本保利”理财产品,最后该朋友和其他人也东拼西凑了100万元委托给他一齐认购。
不过,与邓成的上述说法有所不同,该银行向本报表示,“调查后了解到,是在邓要求高收益产品的情况下,杨文武私下向其介绍这款产品,并且杨介绍时已再三提示其非该银行代理销售的产品,要求邓考虑清楚风险之后再购买。”
最终,在2012年1月18日,邓成前往杨的办公室签下与通商国银的认购合同,然后在到柜台打款转账。一个星期后,他就收到了该产品正式入伙协议、担保函,整个流程一切正常。
不过,对13%收益率充满期待的邓成却没有料到,此刻他的一只脚已经开始被卷入这场通过银行员工飞单私售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漩涡当中。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