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致癌”折射监管危机:缺乏数据丧失权威
东方网记者方翔6月19日报道:喝黄酒会“致癌”?来自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最新一期的《选择》月刊中的消息,让许多人为之一惊。难道就因为其中含有可能性致癌物质氨基甲酸乙酯,就使得黄酒成为了一种可能导致癌症的“帮凶”?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可能致癌物质,这是经过有关权威组织监测证明的,但如果含有这种物质,就认为会导致癌症,这似乎有点偷换概念了,就像鱼的体内含有汞,那吃鱼就会导致汞中毒?事实上,氨基甲酸乙酯在致癌物质中仅算2A类,并不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的1类致癌物质,仅仅是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物质。其实,不仅是黄酒,任何的发酵食物以及酒类中,都有产生氨基甲酸乙酯。
究竟为什么此次香港消委会的检测结果会引发如此巨大的行业危机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相应的标准。根据香港消委会对于黄酒、绍兴酒、糯米酒及梅酒等34款酒精饮品的测试结果,各样本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差异较大,其中绍兴酒样本中的含量为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从这个数据来看,人们自然会对于那些含量的高的黄酒的“致癌”性产生忧虑,也就有了对于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对于酒类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并没有一个标准,虽然欧盟对于水果白兰地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要求小于400微克/升,法国与瑞士规定是小于1000微克/升。但毕竟是不同的酒类,可比性不强,因而也不具有说服力。
在缺乏标准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机构和企业的回复也比较主观,类似“黄酒是一种传统食品,有数千年历史,适量常饮对人体健康有益”、“绍兴人平均寿命较高,不少绍兴人每天喝黄酒”、“有关黄酒生产厂商是龙头企业,历次抽查的结果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饮用”,这些看似非常有力的证据,缺乏的却是客观的数据。
有数千年历史的黄酒,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应该尽早出台黄酒领域权威的氨基甲酸乙酯限量标准。不仅是黄酒行业,当其他任何领域受到外界数据质疑时,有关部门必须提供更有力的权威数据进行反驳,而不仅仅是通过一些主观分析去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行业危机平稳度过,并有可能引来发展的新机遇。
作者:方翔
查看更多投资理财资讯,请点击进入搜狐理财频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