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曾经在本报理财专家的帮助下制订了2008年家庭理财方案的读者崔女士,又给本报打来了电话。2009年越来越近了,市场投资环境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加息周期结束、降息周期来临,股市越走越低、基金全线亏损……崔女士的家庭理财方案是否也该做出调整呢?
其实,定期检查、调整是家庭理财应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报提醒投资者,最好以年为周期,及时给家庭理财方案做“体检”,正确的投资方式要严格执行,不合时宜的则要及时更改。
【“体检”主角】崔女士一家
崔女士58岁,丈夫62岁,均已退休。
保障情况:两人均有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丈夫有商业养老保险。
资产情况:住房两处,均无房贷。银行存款、国债共30万元。
一年前收支情况:每月退休收入共2100元,每月日常支出1200元。
目前收支情况:月收入2500元,月日常支出1600元。
【理财师评价】
该家庭相对宽裕,但退休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家庭资产收益较低,无论何时,家庭理财都应以防守和稳健为主。
【“体检”报告·不变项目】
A.活动钱不变
原方案:货币基金无风险,又可获得比储蓄更高的收益。货币基金月月分红,有复利,实际收益略高于公布的年收益率。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的优势明显,可作为日常应急准备金。建议配比资产10%购买货币基金。
新方案:3万元货币基金继续持有。
原因:过去一年中,货币基金是惟一全部实现正收益的基金品种,货币基金流动性强,还可当作家庭应急准备金使用。
B.基金投资不变
原方案:建议20%的资产购买相对稳定的偏债型开放式基金,预计年收益率保持在15%以上。应注意投资期限建议在一年以上。
新方案:维持不变。
原因:过去一年,偏债型开放式基金虽然没有实现15%以上的收益,但大部分获得了正收益,集体跑赢偏股型基金,这部分投资是崔女士家庭资产中相对“激进”的投资,也是最有可能为崔女士带来较高收益的品种,应继续持有。
C.保障方案不变
原方案:崔女士应为自己和老伴购买意外伤害险和重疾险,在有限的预算下,尽量提高保额。建议出租一套住房,用租金来缴保费。
新方案:维持不变。
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崔女士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将会越来越大,增加保险配置才能提高保障能力。
【“体检”报告·调整项目】
A.非保本产品不能留
原方案:银行的理财产品中适合中老年家庭的以非保本固定收益型和新股申购型为主,产品风险小、期限合理。其中,非保本固定收益型的年收益一般在5%左右,新股申购型产品年收益在5%—20%左右。建议配置50%的资产购买此类产品。
新方案:建议将资产的20%用于购买票据类、债券类或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的挑选原则是保本保收益。
原因:受新股发行量和收益双降的影响,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过去一年收益均不理想,有的产品年化收益甚至只有2%-3%,目前已逐渐退出市场,崔女士应将到期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全部赎回。另外,过去一年中,投资于信托和票据市场的银行非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较为理想,而结构型产品、QDII类产品收益均不理想,崔女士应根据所购产品的类型做出调整,如是前者,可继续保留,如是后者应在运作满一年后及时撤出资金。
B.降息预期追加债券投资
原方案:国债作为投资理财的长期品种,资金安全、期限适中、收益稳定,流动性较好,建议配置资产的20%购买国债。
新方案:一年前购买的6万元国债不动,追加固定存款及债券投资20%,其中10%可投资于债券基金或新发行国债产品,另外10%存3年或5年定期存款。
原因:目前已进入降息周期,并且年内仍有降息预期,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债券资产的投资,有利于资产的增值。另外,在降息预期较为强烈的情况下,长期固定存款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至于具体比例,崔女士可根据投资偏好进行调整。
【“体检”报告·新增建议】
A.10%配置金条
拿出资产的10%即3万元购买投资型金条,当作长期避险工具,具体品种的选择上,可回购是购买前提。
B.月结余也要投资
每月结余900元,除存活期存款外,也可进行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的定投,并将这笔资金作为大病基金、应急基金或者是旅游基金进行储备。
在线专家:光大银行理财规划师杨卫平
本报记者 刘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