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缺乏监管的次级债衍生品(CDS)市场终于在三季度末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因此暴跌的大宗商品市场也传出江铜深亏10亿元甚至金田铜业巨亏40亿元而折戟期货的猜测。上周四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601111.SH、00753.HK,下称“国航”)预告今年前三季度亏损后,有关媒体的渲染更令人谈“期”色变。
国航的三季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其前三季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有航空市场需求整体回落、航油成本同比大幅上升及所持燃油套期保值合约于9月30日的时点公允价值出现负值。而其半年度报告披露,今年上半年国航的净利润仍达12.8亿元。如此,在其第三季度航空运输主业保本假设下,自称只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国航第三季度在期货市场上的亏损粗略估计可达12亿元之多。
其实,国航的香港版2008年中期报告披露出的更多信息显示,国航在上半年不仅因人民币升值而享受了高达19.2亿元的汇兑净收益,且其多头套保头寸因年初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后又一路飙升到每桶140美元之上,而取得2.88亿元的金融衍生工具净收益。不过,该项收益包含了未平仓头寸的浮动盈利及已平仓收益两部分。国航的境内版2008年半年度报告则进一步显示,6月30日的时点公允价值为衍生金融资产减去衍生金融负债后的7655.3万元,此即为其未平仓头寸的浮动盈利数据。
香港版2008年中报还进一步披露,自2001年3月起已进行油料套期保值交易的国航,其交易品种主要是新加坡航油和与航油价格关联度较高的布伦特原油、纽约原油衍生品,且今年上半年该集团仅对现货采购总量的17.6%进行了套期保值处理。即如按照预亏公告后有关媒体披露国航今年航空煤油采购量约为320万吨的数据,国航应至少对今年上半年的28.16万吨(约合206万桶)现货采购量进行了相应的套期保值操作。
但由于国航并非现有31家取得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许可证的国有企业,业内对国航的最大质疑是其从事境外套期保值业务是否合法。事实上,不仅国航而且多家航空公司甚至一些能源电力公司,都在通过从国际大投行手中购买与原油价格挂钩的结构性产品的办法进行保值,这也可回避国企直接参与境外期货的法律限制。国航董秘黄斌即曾介绍,国航在航油套保上使用了包含5到6种模型工具的结构性产品。
东航金戎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涂殷康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由于国际上并无航空煤油期货品种,国航很可能是通过场外市场询价的办法与高盛等国际投行签订了一揽子与原油价格甚至汇率、利率挂钩的复杂性结构产品,且这种结构产品通常内含价格封顶但不保底的期权,从而在价格暴跌时容易导致意想不到的亏损。
湘财祈年期货首席经济学家刘仲元则表示,国航的境外套期保值头寸仍在合理范围内,而开展境外套保业务已有7年之久并有效控制了燃油成本的国航迟迟未见获批境外套保业务,实际上反映了国家有关管理制度的滞后性,国内期货交易所也应努力尽早推出更具活跃性的原油、成品油期货。
“当然,未进行期货投机业务的国航,面临第三季度套保业务中的巨亏也应反省其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及不规范之处,但借其亏损而妖魔化企业的合理套保行为也是不可取的。”刘仲元称。罗文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