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叶静) 债券违约事件此起彼伏,本周已经接连发生三起债券“黑天鹅”事件,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信用风险或成为今年债市的最不稳定因素,后续或仍有违约事件出现。“黑天鹅”事件也让债券发行如履薄冰,本月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有18家
公司取消发债,涉及金额高达178亿。
严防信用风险爆发
周三,东北特殊钢集团公告称,201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13东特钢MTN)应于12日兑付2016年利息,但公司最终未能筹集该批偿付资金。公司解释,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带来的恐慌情绪叠加影响,令公司原计划的融资部署全部落空,公司现金流紧张。据悉,本期中票发行规模8亿元人民币,期限5年,利率5.63%,本期应偿付利息为4504万元人民币。该公司早前就对中票付息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利息偿付存在不确定性。除此以外,该公司发行的短期融资“15东特钢CP001”、“超短融15东特钢SCP001”均已出现实质违约。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期债券“黑天鹅”了。4月12日,浙交投发布子公司债务违约公告。而就在此前一天,4月11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详见4月12日本报B02报道)
根据信息时报记者的统计,年初至今,国内债券市场已发生的实质违约或担保人代偿事件多达18起,涉及债券24只,其中仅3月份以来就有11起,涉及债券12只,这一频率前所未见。而从已有违约债券来看,覆盖了银行间与交易所、涵盖了长期债与短期债、既有公募债也有私募债,显现无差别的违约特征。
频频的违约,各种降级也不约而至,根据海通证券统计,今年以来评级下调或展望下调的主体多达13家。而这一情况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日子越演越烈,通常来说,年报发布之后的5~7月份往往是评级调整的高峰期。今年初以来,负面评级事件明显多于往年,在5~7月份的跟踪评级高峰中,有可能有一波巨大的调级“寒潮”,对债券收益造成明显的冲击。
本月已有18家公司取消发债
接连的违约,让拿券基金、银行开始如履薄冰。据中国货币网、上海清算所和中国债券信息网4月1日以来的公告显示,18家公司债券已取消发行,共计178亿元,品种涵盖中票、短融、超短融。3月份最多,有62家企业取消448亿元的债券发行计划,规模相当于去年同期的3倍。
本月有2家公司取消的债券发行规模达到30亿,分别是东方航空和金川集团,营口港、西南水泥等6家公司的取消规模超过10亿。从整体来看这些放弃债券发行的企业都集中在传统行业,如基建、港口、煤炭等。
作者:叶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