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梅菀
短短5个月内,17家商业银行向基金业协会申请备案私募牌照获批。银监会对此回应平淡。
“自己的小弟跟人跑了,换你你开心不?”这是一家已拿到牌照,却不敢再做任何宣传的股份行资产管理部老总的原话。据悉,基金业协会由证监会监督指导。
当前,关于大金融监管体系的讨论异常热烈。“即使"一行三会"合并暂难落地,监管之间至少也应马上建立一个信息沟通机制。”业内相关人士建议,如果出现可能发生争端的业务,应事先明确机构监管主体和业务监管主体。
“低调低调再低调”
“其实我们本来也想宣传一下的,毕竟是好事嘛。但是知道上面找了几家去谈话,我们决定低调低调再低调。”11月18日获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的一家股份行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同一天到手资质证书的,还有6家银行。至此,有资格直接发行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的银行,在5个月内扩容到17家。
据悉,此前有几家城商行在资格获批后,第一时间公布了消息。而这似乎为自己惹上麻烦。其中一家城商行投行部门老总告诉记者,该行在意识到“风向不对”后,主动去银监会“与主管部门加强沟通”。
目前,大部分获批银行的业务部门都在刻意回避官方宣传。在常规的“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总结后,恒丰银行研究院常务院长胡海峰特地指出,下一步该行将落实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做好风险隔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
事实上,多家受访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的态度比较积极正面。“证监会上周组织过他们一堆银行去开会,措词和态度都很克制,就是那种又爱又不敢越界的感觉。”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说,“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
曾数次表态鼓励商业银行探索投贷联动的相关监管部门,这次给银行的感觉,更多的是紧绷。“估计谁都不会,也不敢妄自发产品。现在发新产品还是要到银监会去报备的,都是要跟银监会沟通,不如一早就沟通。”上述知情人士直言。
压力下谨言慎行
目前,获批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牌照的银行数量仍在增加。记者获悉,华东地区一家城商行仍在向基金业协会申请资格备案,但多数银行则是静观其变。“现在申请了也难有具体业务开展,即使有了牌照,监管层没沟通清楚,做了也后怕。”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大行资管部副总说。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监管部门缺乏协调导致金融机构“诚惶诚恐”甚至“手忙脚乱”的情况已多次出现。最近的一次,是今年股市调整期间对结构化融资产品的规范,部分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互掐”,作为优先级资金提供者的银行也深受牵连。
“一笔结构化配资产品,对于投资者有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管理者是不是专业机构,我们是审了又审,而这也正是市场最需要的业务,结果监管机构领导口头通知一下,就把插头拔了。”上述大行资管部副总说。
华北地区一家股份行资管部总经理观点一致。“现在我们的业务只要涉及股权市场,都谨慎很多。”他说,监管部门之间应该有一致性,即使有些业务不正式发文,也要有个内部沟通机制。
在部分银行因私募管理人资格备案一事被监管部门施以“脸色”后,有圈内人士评价:“银行备案发契约型私募,悄悄做也就是了,偏偏某行高调宣传,唉。当年搞理财直融工具,中信银行的教训咋就没人吸取呢。”
2013年9月份,中信银行在其官网高调宣布已获得首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但是,“迫于某种压力,中信银行此后在官网将此新闻悄悄撤下。”中信银行一家省级分行原副行长说,最后首批获此资格的银行并未包含中信银行。
当时另有说法是中信银行在其官网上的表述存在瑕疵,涉嫌失实披露,因而失去首批试点资格。但是,这一事件也被市场解读为有关部门缺乏沟通。“试点业务涉及到中债登托管、评级机构等部门,事先沟通并不充分。”上述中信银行省级分行原副行长说。
郑加良/制表 翟超/制图
作者:刘筱攸 梅菀 (来源:证券时报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