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尹畅从上海赶回老家徐州参加一场创业大赛,碰到了同来参赛的崔佳,尹畅决定不走了。
回到三线城市,对于长期在上海打拼的尹畅来说,绝非退缩,反而是一场战役的开始。
尹畅的角色一下子从职场白领,变成了创业者,而与他一拍即合的崔佳则是毕业十年后再次创业。9月13日,两人坐在徐州市的蜂巢青创咖啡馆里,敲定了最后的合作方案,这是他们常来的地方。和北京知名的3W咖啡、车库咖啡一样,这里也聚集着各色各样的创业项目,成为许多孵化期项目最初的办公点。
蜂巢青创咖啡馆只是徐州全市27个创业孵化器之一。徐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听兴告诉经济观察报,市财政专门设立了2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不少企业都是从这些孵化器走出来的,成为市里新型产业的骨干企业,去年一年从孵化器走出去的企业有40家。
对于从大城市回到二三线城市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创业改变了个人发展轨迹,与之一起改变的还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除了创业环境和资金瓶颈外,还在等待更加接地气的政策转变。
回到三线城市
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重视也是尹畅选择回来的原因之一。尹畅说,“三线城市更为重视我们这样的企业,在一线城市就很难受到重视,如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先从三线城市打出一片天地,再打入一线城市会容易一些,而自己本身也是徐州人,对当地的资源都比较熟悉。”
尹畅正在向政府部门申请创业园区的办公区域,他希望通过创业把自己在一线城市掌握的资源和想法带回家乡,“尽管我们在徐州创业,但我们的项目是面向全国市场的,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尹畅说。
距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过去一年。今年9月,经济观察报记者在走访江苏省四个地级市后发现,地方政府为打造创新创业氛围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并打造数个创客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同时,在税收、资金方面给与支持。
9月12日,江苏省副省长徐南平在介绍江苏“双创”活动时表示,去年以来,江苏省设立1亿元省众创空间建设补助资金,上半年全省新增450多家众创空间等各类创业载体,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53家。
在江苏省淮安市,从北京回乡创业的江苏“双创之星”杨大伟创办了淮安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凭借其全氟离子膜制备技术。在过去的两年里,杨大伟拿到了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双创团队等多个科技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支持1000余万元。
杨大伟说,“我们能把这条生产线做好,是因为江苏省政府支持的600万元,其中500万元是无偿支持,100万元是贷款贴息。这是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拿到是很惊喜的,因为一般是销售额在亿元级企业才可以拿到,我们当时销售额才一百多万,当时县里的科技部门也觉得很惊喜,当时可能是当时专家觉得我们项目比较独特,毕竟国内只有两家,我们是其中一家。”
最大瓶颈是资金
尽管杨大伟幸运地得到政策支持,突破资金瓶颈,但回乡创业的杨大伟仍然难以把企业的技术研发搬到淮安市金湖县的两栋厂房中。落户三线城市的企业必须要考虑的是人才招聘问题。
杨大伟说,“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工业生产,一个是技术研发,我们和厦门大学有合作,在南京创办了一家公司,由我们控股,专门做相关的技术研发,为这边的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当时是在当地实在招不到人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在南京搞了一个研发中心。”
对缺乏高校资源的三线城市来说,人才引进成了比招商引资更为艰巨的任务。不过,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让杨大伟决定把企业落户在淮安市。
相比之下,江苏省第二大高校聚集城市徐州更具人才优势,为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徐州市政府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建设了矿大科技园,近6年来累计培育大学生创业企业297家,吸纳3000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率保持在70%以上,并成为全省惟一一所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除了搭建创业平台,地方政府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正在寻求金融支持方式上的突破。江苏省宿迁市科技局副局长高海燕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工作中最困难的还是资金问题,企业贷款难、贷款贵。
目前,江苏省的部分地市已经开展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试点,为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截至今年6月底,合作银行累计向超过2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17.2亿元。但从效果来看,这些区域性的努力对于渴求资金的众多企业来说仍然有限。
从深圳创业回到江苏宿迁进行二次创业的王金良告诉经济观察报,“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只有增加银行贷款,缓解流动问题,但银行在这个时候反而压缩贷款。贷款贵,到期还款之后,继续贷款审批时间特别长,增加了我们从社会融资还款的利息,今年上半年我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财务成本300多万,支付社会上的融资高息。”
不过,在资金之外的其它方面,王金良已经得到了宿迁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王金良是江苏精科智能电气集团董事长,2011年以江苏精科为核心企业的智能电网产业园被批准为“江苏省特色产业基地”。宿迁市宿城区副区长赵赛花说,“政府对精科的扶持不是一个企业的扶持,而是对产业的扶持。”他说。
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扶持更为直接。陈听兴告诉经济观察报,“去年科技这部分总资金量从国家拿到是3.5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市级是两亿元的科技贷款,两千多万无偿拨款,还有一亿元左右的拨款转投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