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银行和地方金融渐进完成股改上市,利率市场化水到渠成,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以及人民币稳步国际化等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近期,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指引意见,旨在通过引入多层次的资本,优化金融机构体系结构,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效能,增强对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这些举措将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玻璃天花板”。可以预期,监管思维变革将力促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
分层次的金融机构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是一个经济体金融发育程度完善与否的标志,这种层次既包括机构的大小、服务的对象,也包括股本结构和股东构成等多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由国有经济主导,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逐步完善,在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领域已经先后放开了对资本来源的限制,也成功培育出了一批股权结构多元化、公司治理完善、营运效率较高的市场主体。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关系到成千上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承担着更多的金融稳定责任,这类金融机构需要更高的安全冗余,在存款保险制度没有建立、监管规则没有细化的情况下,难以轻易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近10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突飞猛进,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数十倍,银行业的角色定位、经营模式、竞争战略和业务复杂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银行业监管机构随之持续加速职能转变改革。这些改革在不断完善审慎监管的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了监管效率,为银行业发展和创新预留了空间。在民营银行范畴,本着风险为本、法人监管、属地负责的原则,银监会此前新设了城市商业银行监管部,专司城商行、城信社和民营银行的监管职责。
不久前,国办转发了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更高制度层面推进了银行业对内开放的步伐,可以预期民营银行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在期望民营银行更多发挥“鲶鱼效应”的同时,也要牢记资本的逐利性和风险偏好,回顾改革开放后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历史,因为对利润和规模的过度追逐而引发的风险事件频频发生。所以,在开放民营资本进入的同时,也要给民营银行设立准入标准,监督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和增强风险管理机制和创新监管手段,以促进民营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稳健经营。而且,监管层也会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细化监管,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以形成规制统一、权责明晰、运转协调、安全高效的民营银行监管体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