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频繁进行的“车轮式”股权质押,个中风险不容小觑。日前,随着信托与上市公司的“亲密接触”转为“渐冷期”,上市公司也开始卷入兑付危机,这将使更深的警醒已敲响,亟待加强严格的风控。
近两年,上市 公司股东质押股份的承接方开始由银行向信托公司转移而“亲密接触”,这原本是件好事,因为此前信托传统领域,如政信、房地产、股票投资等皆受到各种因素制约,股权质押类信托产品的扩容,给投资者带来新的亮点。但令市场担忧的是,这片“蓝海领域”的风险正逐渐加大,信托不得不再次面临兑付危机。
有机构统计,2012年,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共发生1911笔,其中信托公司承接了888笔,首次超过银行,随后的2013年,这一数字继续呈上升趋势。成功的股权质押信托融资解了不少上市公司资金燃眉之急,信托产品则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理财标的。不过,由于股市剧烈波动造成估值下降及部分信托公司风控措施不到位,一些股权投资类信托开始出现兑付难题。投资者购买此类信托需重点关注风控层面,尽可能保证资金安全。
今年7月22日,宜华地产发布公告称:因宜华地产实际控制人刘绍喜被带走调查的传闻,公司从7月16日开始停牌核查,并表示“涉及刘绍喜先生的市场传闻事项正在核实中”。
尽管在公司公告中,宜华地产表示“目前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但对于包括中诚信托、中江信托、外贸信托和华能贵诚信托等牵涉到宜华系“滚动式”股权质押的信托公司而言,目前尚待核实的传闻,或让潜在的兑付危机一触即发。
信托“角色”难唱
对中诚信托来说,屡屡在刚性兑付中担任的“兜底”角色越来越难唱。
继“诚至金开1号”30亿元兑付事件和“诚至金开2号”融资方拖欠1.8亿股权维持费后,中诚信托再度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这一次,是因为牵涉到宜华系的资金链。
7月15日,一则关于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被调查的微博传闻,让这个由刘绍喜控制的宜华集团走到了风口浪尖,并导致其持有股份48.48%股份的宜华地产停牌至今。尽管7月22日宜华地产再度发布公告宣称:公司经营情况正常,有关传闻依然有待核实,但依然无法避免市场的猜测。
公开的资料显示,刘绍喜的公司旗下不仅持有宜华木业以及宜华地产的股权,而且还参股了骅威股份、东风股份等上市公司,在其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中,信托公司成了他最大的资金提供方。
2009年以来,品牌价值高达85.59亿元的“宜华系”,在借助股权“车轮式”质押的方式下,已经累计质押超过30次,其中,宜华木业股权质押13次,宜华地产12次,涉及的机构包括信托、券商等诸多机构。
其中,公开的消息显示,仅以信托工具进行的所谓“车轮式”质押就涉及了近十家信托公司,包括中信信托、华能贵诚信托、华鑫信托、中诚信托、外贸信托、中江信托、大业信托以及方正东亚信托等。
而宜华集团显然并非是与信托合作“车轮式”质押的头一个。此前,东华实业的控股股东粤泰集团用同样的方式三年内进行14次股权质押融资,而至少10家信托公司为其提供质押融渠道,值得注意的是,东华实业的信托股权质押融资不仅仅是“车轮式”循环,更达到了“无缝”换乘,也就是说从一笔融资质押股权解押到再度成为质押物,大多当天内完成,多不过三天。
对此,用益信托分析师认为,所谓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信托融资项目,归根结底就是用股票等有价证券提供质押担保获得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以取得现金为目的,公司则同各国股票质押融资取得的资金来弥补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
“作为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项目,股权质押信托之所以会成为上市公司股东融资等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信托参与公司上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另一方面,信托在为上市公司吸纳资金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投资机会,因此,可谓是上市公司股东与信托公司双赢的完美合作。”上述分析师表示。
只不过,上市公司将股权质押给信托公司,很容易受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及股价波动的影响,股价一旦大幅下跌,如果信托项目又出现问题,那么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兑付前景不乐观
事实上,上市公司与信托公司的密切合作在几年前还处于平淡期,从2012年起,双方才正式进入“亲密接触”。
2012年,上市公司股东股权质押共发生1911笔,其中信托公司承接了888笔,首次超过银行,随后的2013年,这一数字继续呈上升趋势。
对此,一位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表示,“上市公司开始对信托出现热情应该是从2010年前后逐渐升温的,原因之一就是借助信托公司的股权质押和产品发行,不仅可以缓解上市公司的资金难题,而且还能提供不菲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采用所谓“车轮式”股权质押借道信托获得资金只是上市公司与信托合作的方式之一。
2013年1月,一款名为“中信理财之惠益计划成长系列5号3期”的产品,以信托方式参与投资,按照每股3.71元的价格投入总计8亿元,认购了酒钢宏兴的定增股份,这款本应在今年8月18日到期的产品,日前却意外将日期提前至6月27日,按照当天公司股价收盘2.18元/股计算,这款理财产品账面亏损近40%,却依然向投资者支付了6.2%的收益。
更加引人注意的是,作为买入酒钢宏兴定向增发股份的“信托”产品,这只是其中之一。2013年5月,酒钢宏兴发布的非公开发行结果显示,国投信托和外贸信托的信托资金通过4家基金公司专户参与认购,这些经由基金专户参与定增的信托资金规模总计高达31.686亿元。
令人疑惑的是,信托公司发行产品参与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盈利,但在酒钢宏兴的定增中,公司股价一年来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跌,这就意味着,一年下来参与该公司定增的信托公司不仅没有赚钱,反而账面亏损超过40%。
对此,用益信托分析师认为,由于定向增发具有的折价优势,信托公司在推介定增类的信托产品时以“折价率+股价涨幅”来承诺超高回报率,使得这类产品广受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的追捧,“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在传统业务不断被收紧情况下,也都在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述人士表示,“不同的信托公司根据自身的长处和特点,分化不同的信托业务特色,从而使得有些信托公司参与进来,而在亏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收益,很可能是基于自身声誉的考虑,先用自有资金垫付。”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则表示,酒钢宏兴这样的信托借道,一个可能是真正出资方可能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另一个可能是就算亏损,损失也会由上市公司来买单,但由于监管的不断趋严和信托业转型的压力,上市公司与信托的这种“亲密接触”未来或将成“渐冷期”。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