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中国大妈”养老:
选对“金”很重要
⊙天弘基金 刘佳章
近期,“中国大妈”引领的“扫金潮”大战华尔街,一度成为国内外传媒报道的“热门话题”。但伴随5月黄金市场迎来史上罕见的“7连跌”伴随着金价的持续下跌,前一段哄抢黄金的“中国大妈”们资金悉数被套,甚至包括她们含辛茹苦攒下的养老钱。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表示, “抢金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大妈”面对通胀的焦虑情绪,以及对未来老年生活的担忧。
尽管目前社会财富持续积累,但物价尤其是房价的连年上涨,极大地抵消了普通百姓收入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加之当前银行活期存款利率长期锁定为0.35%至0.358%,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3%至3.3%,把钱存银行里等于贬值已成为普遍共识。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大妈”由焦虑催动下对黄金产生的冲动抢购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加强理财市场机构化和专业化程度的必要性,即将散户的分散投资“基金化”,把钱交给专业、投资经验丰富的团队管理,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资产稳定增值,养老储备有保障。
就目前的理财市场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将散户分散投资“基金化”的投资方式有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国债及各种稳健型基金产品等。具体看,信托理财收益高但门槛更高,优质国债同样面临门槛高的投资瓶颈;股票投资虽然门槛不高,收益高但风险系数大,并不适宜于类似“中国大妈”一样的普通老百姓用养命钱进行的养老金投资储备。主流的理财方式中,只有银行理财和稳健型基金产品稳收益和低风险兼具。
美中不足的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4.11%,只比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高一个百分点左右,进入2013年甚至部分低于3%,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同样面临着动辄5万、10万、乃至百万的申购门槛。对此,天弘基金表示,应当加快中国“安全养老理财”的市场环境建设,在形式多样的养老理财产品中不妨对养老主题基金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市场首只养老型产品——天弘安康养老基金主投固定收益类,仓位控制灵活,并参照企业年金等成功的养老投资方式,力求帮助老百姓获得高于4.75%的年化投资回报。相比于养老保险、银行理财等养老产品,基金具有随时可申购赎回的优点,且仅1000元起售,参与门槛适合大众,更能聚焦性满足“中国大妈”们切实的养老理财需求。对于“中国大妈”而言,与其去投本身不产生收益,仅靠别人看涨而提升价值的黄金,不如重点配置可稳健增值且低风险的基金;而对于中国理财市场,也只有建立多层次且成熟的养老理财市场体系,树立严谨的养老理财观念,才能让类似“中国大妈”一样受迫于通胀、担忧于养老的老百姓,成功抵御市场和内心的双重焦虑,科学储备养老金,真正实现安康养老。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