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理财频道-提供个人理财资讯和理财工具服务 > 投资宝典

新政下咱还该不该买房 高房价下警惕学区房陷阱

作者:搜狐理财综合
2010年10月15日06:27

  房子锁住了人生的开放性 来源:时代周报

  王秀宁

  想活出个人样/却被掏空了心脏/不在乎伤痕累累/无所谓面目全非/我宁愿流血不流泪 /我宁愿看自己受罪/出卖自己的疯狂/何必伪装。

  这是乐坛“愤青”黄征在2010年的MV巨制《卖》的歌词。讲述的是当前社会各阶层面对高昂房价的不同反应,工薪阶层面对高房价只有“吐白沫”的份儿,而大款们则一掷千金,轻松购得。

  在今天的中国都市,彻夜排队购房,拿出月工资一半以上供房等疯狂现象可谓普遍至极。这些人的目的正是“想活出个人样”,但现实却是“被掏空了心脏”,但他们往往“不在乎伤痕累累,无所谓面目全非,宁愿流血不流泪”,他们“出卖自己的疯狂”,并且“伪装”着。

  观念是如何被植入的?

  如果说《卖》是对被房子绑架人群生活状况的真切观照,北京歌手川子的新作《幸福里》则是对高房价本身的质疑和讽刺。歌词写道:离幸福不远的地方/我想就是这儿了/他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幸福里/四万多一平米/我每天赚钱很努力/花钱也很小心/可是要住进这幸福里/需要三个多世纪。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幸福里”这个小区,但在北京四万多一平米的房子连三环都进不去,这却是买房人都知道的事情。为了住进“幸福里”,我们必须省吃俭用三个世纪,这是多大的讽刺啊。

  我们似乎看到了《盗梦空间》的现实版,中国的民众之所以如此热衷买房,不过是被一种小富即安的犬儒文化植入了“买房才有幸福”这样一种观念。现实却如叶檀所说的,80后是被房子毁掉的一代。是谁绑架了我们的青春,我想不仅仅是房子本身,更是“有房子才有幸福”这样的观念。

  当然,你会说眼看房价越来越贵,80后虽然工作没几年,但再不买以后都买不起了。照此逻辑,年轻人的决定当然应该遵照“地产总理”任志强在他的微博上的话:后悔当年没买房和盼着将来房子跌价都是不切实际的,还是现在就买了吧。地产商在俘虏了传媒之后,不断制造“刚性需求”的呼声,诸如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必然造成刚需等言论。不过,看看目前房子的空置率,再回头想象这些言论,总不免对目前的紧张局面到底是刚需造成的,还是被培育的“羊群心理”导致的抢购造成的产生疑问。

  国民性格这一说法并不靠谱,但举凡涉及中国的国民性,大多会认为中国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这一判断我想不至于引来太多异议。但在买房子层面,这一定律恐未必能站得住脚。无论是今天按揭买房的人,还是规模庞大的试图按揭买房的人,他们的目的都在于给未来的幸福一个坚实的保障。从这一角度看,国人岂不谓深谋远虑。

  人生的大门是如何被关上的

  可惜,所谓深谋远虑,谋的稳定性恰恰是对未来诸种可能性的封闭。

  周云蓬的《买房子》,歌词中有这样一段:买了一所房子/花了三十多万/买房子的钱/全靠银行贷款/从今天以后不能随便请人吃饭了/不能多喝酒/不能去旅游/从今以后/我得努力地还钱/我要还清贷款/不管春夏秋冬/我要去上班/不管天塌地陷/还是要上班/不管洪水滔天/我要去上班/不管海枯石烂/我都要去上班。

  这首歌让我想起一个香港朋友的话:在香港,如果老板知道自己的雇员按揭买了房,一定开心坏了。因为他知道你有了房贷的压力,肯定不敢贸然跳槽。于是,也就意味着老板“修理”你的开始。其实不光香港,在市场经济面前,年轻人成为房奴后,事业的拓展就变成一种冒险,按部就班、咬紧牙根对付按揭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对于房子的态度,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正在按揭买房的;二是正在攒钱准备按揭的。比如C君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选购了一套售价80余万、面积60平米的二手房。父母在竭尽全力垫付了首付之后,再也无力帮助,每月并不算多的2000多元贷款对于刚毕业、工资收入不算高的C君依然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像周云蓬所唱的,自从有了房贷,C从不敢轻易请假,更不敢贸然辞职。去年同学聚会,原本颇为大方的C也囊中羞涩,看着他挣扎着付了不到百元的KTV费用,在一旁的我忍不住感慨:“一套房子看起来是未来幸福的保障,但却成了眼下自由不存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成为房奴遏制的仅仅是消费,那还只是影响国家内需的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80后尚未来得及享受青春的壮丽,大多已经被房子拖得未老先衰,人生开放的大门提前关闭。公务员热便是这波“就稳”大潮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我身边几乎没有不去考公务员的人,他们不管不顾自己是否喜欢这种工作,是否还向往更具创造力更具挑战的其他工作。

  向未来敞开悬念

  三首歌演唱者不同,歌词也各异,但却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现实:在高房价面前,社会的中低层付出了全部家当与整个人生,他们背负了2010前三季度全国城市9000亿的土地出让金,失去的却是他们无可复归且灿烂光辉的花样年华,而他们得到的仅是一排排巨大蜂巢的一个小孔。

  回眸我们的父辈,他们生活在筒子楼里,那里一样留下了值得回忆的欢声笑语;而看看欧美的同龄人,他们天马行空、周游各地,得享青春的奔放与自在。为何中国的80后要将自己的青春锁在那蜗牛一样步履沉重的房子上?房价不应该如此高昂,但青春更不应该如此黯淡。面对高昂的房价,面对坚固的土地财政,面对泛滥的房产广告,我们无能为力;但面对青春,我们却不应该眼睁睁看着它们流失,我们要做的只有截留住我们的青春。

  大众舆论给我们植入了“买房才有幸福”的观念,我们的对策惟有清扫这样的观念。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了保障将来的幸福,难道我们就应该耗费现时的青春?更何况,在这片土地上,将来的幸福向来是个未知数,惟有尽早觉醒,把自己的人生向悬念敞开怀抱,抓住这正在流失的青春,才是自我价值的最好实现。

  作者系中山大学在读硕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乔瑞昕)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