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会进行信用评级,很多保险公司甚至将信用评级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而国内,接受过本土评级机构评级的保险公司就少得可怜了,并且由于我国企业公开财务信息等资料不能达到国际评级机构的最低要求,也很难获得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
说起信用评级,国际上已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但是建立在债券、股票基础上的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却只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时间短,此行业在全球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在美国的保险行业中,各种评级机构不仅为众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客户提供了服务,而且对于完善保险市场和保险监管、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等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尤玉洁
保险评级行业中的四大高手
提到保险评级行业的四大高手,众所周知肯定是A.M.Best、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这四大评级机构了。尽管四大高手个个身怀绝技,“术业有专攻”,但目标却是一样的——“维护世界和平”。
A.M.Best是一家专门从事保险公司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A.M.Best公司主要以保险公司年度报告为依据,从评级公司的资产负债实力、运营业绩以及业务概况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评级,提供保险公司破产可能性的专业意见。A.M.Best公司评级体系有字母等级(运用最为广泛)、财务效益等级和财务规模等级三套指标构成,字母等级的变化范围从A++到F,对应于从优到差的评级结果。
标准普尔(S&P)是世界一流的信用评级公司,自1971年就开始对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进行评级。标准普尔保险评级部采用的评级标准是“理赔能力等级”,即考察其资本能否足以承担其所担负的长期或短期的保单责任。标准普尔依据对保险人的财务实力的评定,将众多保险公司分为两类——安全级和脆弱级。安全级中的等级类别从AAA到BBB,指保险人的资本实力与所承担的保单责任相符合,具有偿付能力。脆弱级中的等级类别从BB到CC,指保险人的资本实力处于脆弱状态,难以承受经济恶化及承保条件的变化。
1986 年, 穆迪(Moody’s)引入保险信用等级评估制度。穆迪的保险信用评级从财务状况和业务状况两方面进行分析,针对保险公司能否按时支付保单持有人理赔和保险责任的能力而做出评估意见,反映的是当前的财务实力以及承受未来财务困难时期的能力。保险信用评级级别的变化范围从Aaa到Ba2,共12个等级,对应于从偿付能力最强到仅有基本偿付能力的评级结果。
惠誉(Fitch)是唯一的一家欧洲评级机构。通过定性分析(管理层访谈、行业、专家意见)和定量分析(财务和部分指标预测)相结合,并结合对保险公司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的考察,侧重对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估,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惠誉评级体系等级的变化范围从AAA到BB,对应于从偿付能力极强到偿付能力弱的评级结果。
历史积淀中的过去与未来——
国际保险评级
在国际保险业界,保险公司信用评级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信用评级制度已成为各国保险监管机关进行有效监管的辅助工具,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及其金融商品主动接受信用评级已成为潮流。
全球50家最大的商业保险公司中,已正式评级的有35家,进行公开信息评级的有12家,未进行评级的只有3家。仅A.M.Best一家,每年接受其评级的保险公司就有约800家,这其中包括美洲、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这样争先恐后的接受国际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不单单是希望以国际标准衡量自身实力,更重要的是因为评级机构给出的字母变换几乎可以一夜间改变整个公司的命运。在保险业这个将信誉名声视为生命的行业中,评级上升,人们相信你的实力,前途将一片光明;评级下降,带来的很有可能是退保、保费收入下降、融资成本上升、投资收益萎缩等后果,最后导致公司业绩日薄西山。。
保险信用评级在保险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第三只眼睛”。可以成功地完成信息披露,解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资产负债状况、偿付能力、利润、费用、不良资产等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第二,信用评级是保证保险公司正常竞争和融资的基础,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被披露的几乎完全透明,所以很难发生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同时,良好的评级结果是低成本融资的可靠保证。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保险公司能够获得成本相对低的信用融资或贷款。低风险的保险公司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上具有相对低的风险溢价和资本回报率,其股票的市盈率比较高,股票价格高,融资渠道稳定畅通。而信用等级低的保险公司往往成为并购的目标。
2006年11月,A.M.Best对哈萨克斯坦的Eurasia JSC保险公司进行评级,该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被评为b++级,信用等级被评为bbb级。在哈萨克斯坦迅速扩张的保险市场上,这次评级表明了Eurasia JSC保险公司强大的风险资本和出色的财务表现,并确立了Eurasia JSC在哈市场领导者的地位。由于 Eurasia JSC拥有很多国际化的大客户,并且与许多国际投保人和再保险人都有很好的关系,A.M.Best认为,这些优势更助于Eurasia JSC在哈萨克斯坦这种资本运作水平不高的市场上凸显出来。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Eurasia JSC都会始终确立在哈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可能恰恰是因为评级的优秀使得Eurasia JSC声誉的上升,融资成本下降,Eurasia JSC的业务也迅速上升。2006年全年,在Eurasia JSC的总保额中,由于与政府联系才完成的额度只占总保费的15%。并且在哈的新兴保险市场中,几乎没有可以与Eurasia JSC相互匹敌的竞争对手,它的这种优势可以保持很久,A.M.Best甚至考虑将其评级提升到A。
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似乎是对保险公司的审判,那些没有在评级中崛起的,就可能在评级中灭亡。在2006年11月,A.M.Best将Medical Savings人寿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等级从B+下降到B。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Medical Savings是隶属于美国联邦卫生保健协会之下的保险公司。在美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的健康储蓄账户保险领域,Medical Savings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而A.M.Best的评级却表明了,Medical Savings在2006年由于运营不利,导致的资本盈利迅速缩减,偿付能力明显不足。从安全性角度来看,不但Medical Savings的风险资本是不充足的,而且A.M.Best预测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新的资本流入,这也就使得Medical Savings的资本问题进一步恶化。我们无法去猜测,是Medical Savings的资本情况导致了其评级水平的下降,还是A.M.Best的评级下降导致了Medical Savings的资本情况恶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评级结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对保险公司的宣判,公司存亡在此“一评”。
金融危机中的X因素——
当今保险评级机构的作用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保险评级机构也没能逃出这样的规律。由于评级机构对保险公司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人们选购保险公司产品,购买保险公司股票的时候,评级机构的评级已经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正是在这种评级机制高于一切的背景下,美国的次贷危机也给了国际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当头一棒。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对信用评级开始了一轮新的思考。
AIG——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国际保险集团,2008年9月,三大权威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同时下调其信用评级,这也成为后者被美国政府接管的导火索。标普、穆迪和惠誉于2008年9月15日分别将AIG的信用评级下调至少两个等级。由于信用评级下调意味着融资成本升高,债权人将要求其追加债务担保,这导致AIG财务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被美国政府接管。
这其中,我们不难看出评级机构在公司生死存亡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于评级水平下降而产生的连锁链条效应直接成为了公司破产的导火索。可恰恰是这些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信用评级转变性的思考。有些人认为次贷危机爆发后,三大评级机构因未能及早明确提示次贷投资风险而备受质疑。而随着次贷危机转化为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这些评级机构对相关公司资信等级的频繁调整又遭到诟病,更有人认为其没有在事前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而在危机发生后又一味下调公司评级,造成市场恐慌。评级机构在危机中并没有起到雪中送炭的职责,相反成为了市场上的“落井下石”者,给本就不平静的危机市场推波助澜。
这些话语可能过于偏激,从AIG来看,2005年初,由于卷入会计实习的欺诈纠纷案件,S&P对其的评级就从AAA下降到AA+,接下来2005年6月AIG的一份利润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AIG总利润下降了40亿美元,尽管当时S&P认为AIG的利润可能会再增长20亿美元,但信用评级仍下降到AA。2008年5月,次贷危机的前兆已日渐显露,AIG经营CDs产品为住房抵押贷款债券(CDOs)提供信用担保合约净损失78亿美元,S&P的评级又下降到AA-。直到9月份,由于经营超高级的CDs产品,AIG的亏损金额已达6000亿美元,这才直接导致S&P、Moody’s、Fitch对其的评级直线下降。随着AIG的即将破产,金融海啸也渐渐拉开了序幕。
由此可以看出,不能说评级机构完全没有提示次贷危机,但说它有些疏于职守还是不过分的。2005年到2008年的三年应该是AIG运营由良好到不利变化重要的三年,但评级机构却并没有明显的评级变化,也没有起到对保险公司运营的监督作用,更没有弥补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评级机构应该起到的是监督和警示作用,给大众以正确的导向从而产生正确的心理预期,而不应该是在事情已经发生后做一个总结。
鉴于此,美国也开始进行待审的新评级体系。不仅美国证交会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规定草案,要求对复杂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评级,评级机构自身也在做出调整。标准普尔计划征求公众意见,在其以字母表述的结构性金融评级上添加附言。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关建中曾在博鳌亚洲论坛倡议,创建一个超国家主权的世界信用评级组织、信用评级标准和评级监管组织,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能够反映世界信用关系特殊性、适应信用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这是国际社会首次对备受金融风暴冲击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提出全新的建设方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集中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深层次根本性矛盾,而且充分证明了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完全不能适应全球金融体系发展的需要。国际社会在研究重建国际金融体系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新型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
中国保险信用评级
制度存在不足
尽管中国也是新兴的保险市场,但保险评级行业发展却异常迅速,各种评级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不过看似如火如荼的中国保险业信用评级体系其实存在诸多问题,信用评级理论以及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也有待完善。以“领头羊”美国为例进行一下对比,我们就不难看出差距:
首先,美国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会进行信用评级,很多保险公司甚至将信用评级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而国内,接受过本土评级机构评级的保险公司就少得可怜了,并且由于我国企业公开财务信息等资料不能达到国际评级机构的最低要求,也很难获得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
其次,以A.M.Best为首的国际保险业评级“四巨头”美国就有3家,而国内的联合资信、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等89家评级机构之中,具有一定的实力,能在市场上与外资竞争的内资评级机构却只有大公国际一家。其他多为中小评级机构,其中也不乏打着中资旗号的外资机构鱼龙混杂。
最后,美国的保险信用评级机构拥有一支庞大的保险分析专家和专业人才队伍,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指标评级方法。虽然各评级机构所采用的评级方法不完全一致,但评级的核心基本统一,就是对保险公司承担的保单赔偿或给付义务和责任的整体财务能力的综合评价。而我国的保险信用评级机构中一般还没有专门人员从事保险信用评级,评级人员都是从其他机构中挑选出来的,不能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致使许多保险公司不愿进行评级。
由此看来,我国保险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存在很多不足,因而有必要将美国成熟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保险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