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峰:涂总您也谈谈这个问题?特别是国外理财师是怎样的情况?
涂志云:银行业在推动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这点很重要,国外在这方面更规范、更完整,不同人在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资质。
郭田勇:理财师的职业操守是很重要的问题,你跟客户打交道,给客户推荐一些产品,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客户着想,帮他进行理财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理财建议,相应的配置一些产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有了职业操守以后,当然专业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必须对各类市场、各类产品的情况非常熟悉。我跟中央财经大学前两年还争议过,后来设出一个金融工程专业,当时我们也考虑是否可以专门设理财专业,这块市场非常大,而金融工程在金融危机以后,金融要更加回归实业。一般本科学金融层次的学生,未来去做理财师这一类工作,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我们未来可能在学校里增加这样一类的课程。今天中午跟廖理教授聊天时,他说清华大学目前好象也没有设消费金融类课程,我觉得设这个课程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除了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外,跟客户沟通的艺术也非常重要。其实我自己也买一些理财产品,我在银行也属于中高端客户,但隔不了几天就收到银行的短信,让我感到很烦。我已经在银行买过理财产品了,不能出一款就让我买一款。别说我没那么多钱,即使有那么多钱也不可能都在一个银行买。理财顾问给我打过电话,我说以后别给我打电话了,以后打来我也不接了。我希望别天天给我发短信,隔几个月如果真有适合我的产品给我发短信,我反而可能去买,但天天发肯定没用。所以理财师跟客户的沟通也很重要。
张志峰:通过收集数据发现一个现象,中国股票市场换手率之高是世界有名的,美国是百分之二十多,香港百分之四十多,中国追涨杀跌的投机氛围为什么这么浓呢?人性中贪婪的恐惧是不可避免的,向金融机构推荐产品时责任之间如何划分呢?
郭田勇:中国股票市场投机性确实比较强。我问很多人买股票的目的是什么?买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如果讲价值投资,我买股票即使不卖每年能分到多少红,这也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但是中国股市呈现出的阶段性非常强。我有一次在《钱经》交流,我说在中国炒股票要记住一件事,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可能觉得很明白股票的道理,但什么叫装糊涂呢?其实中国的股市就是波段性的,这一波做好,赚到钱就可以退出,不要长期真正投入进去,否则不一定有非常好的收益。我们感觉近些年中国股市的比较就呈现出这种特点,好象不是低买高卖就很难赚钱。包括这次开创业板也是这样的情况,小企业市盈率不应该那么高,但为什么定价高?因为企业和券商都想定价高,把个人和投资机构的热情煽起来,认为发行的时候几十倍市盈率,开盘后市盈率就能上到一百倍,我不否认有可能上到一百倍,因为基数小。当然一些分析师会炮制出大量的企业题材,增加你对一个企业的想象空间,比如弄出一个新能源,每年以好几百倍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事有没有道理?我想得投资者自己想明白。我想中国股市换手率高,跟中国股市投资价值低,上市经营不规范,短期经营性强,不分红,逼着投资者短线操作。那么在短线操作中谁能成为真正的赢家?你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得把中国股市的弱智性和阶段性特点想清楚再去做。
周勇发:补充三点。刚刚你提到,股票市场换手率特别高,首先从经济总体市场规模来说和人家没法比,美国资本市场规模相当大,而我们的股权市场从90年代到现在只有二十几年,规模比较小,换手率翻一倍相对容易一些。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资金在某些领域比较充裕。第二换手率高中间有一个大家忽略的因素,在欧美市场上股票是全流通,而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全流通,发行一亿、十亿,可能流通只有几千万。整个市值很大,但换手率只计算流通部分。有些不太了解中国市场的人感觉发行量那么大,换手率还能那么高,其实只是流通部分换手率比较大。第三点换手率高是因为投资人对预期向好,在向上波动的区间换手率很高,但预期不好时,成交量就下来了,像08年就是这样的情况。今年大家认为经济启稳,又看到一些信心,所以换手率又高起来。
涂志云:我个人不是证券方面的专家,我只能说自己做两个假设。你说换手率,但我们和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发展了二十几年,你看美国市场刚发展二十几年时,他的换手率也许也很高。第二为什么换手率那么高呢?大家理财的目标不一样。看看美国纳斯达克过去十几、二十年的发展还是相对平稳,中国是大起大落。所以中国投资人不可能看长远,动荡太大。中国投资人观察期肯定是很短的,大家习惯在这里找机会。中国是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出来,心态是不一样的。国外肯定是希望长远发展,国外遵从的投资理念比较像巴非特,买一支股票要持有几十年,中国人没有这个耐心,肯定是今天一定要赚到钱,明天我都不看。
张志峰:我们是第一届消费金融论坛,目前信贷消费非常普及,这就产生个人家庭负债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在修正自己的负债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个人、家庭负债的情况,那么个人在对待自己的资产负债关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涂志云:从消费信贷来讲,很多人不知道大额消费可以贷款,不知道教育可以贷款、装修可以贷款,一方面是因为产品比较新,二是因为消费者教育不够。但反过来讲,对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中央推出消费金融公司,加大力度,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另外一方面,看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短短五年时间从零到一亿多张,发展非常快。你说这个量够吗?远远不够。我这里也有一个数据,我看到过去七、八年,比较中美贷款利率,在美国过去七、八年,总贷款额度超过可支配收入110%左右。而中国是在20%左右。在美国你赚一百块钱会贷110元,而在中国赚100元可能贷20元,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的。目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未来的发展其实要靠内需拉动,而内需很重要的一方面又要靠个人信贷,特别是把信贷发给中等收入、中低收入的人群。当然因此风险会加大,这也正是目前银行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我们早期发了1亿多张信用卡,主要发给四、五千万中国的高端人群,这些人用了钱,就还了,银行没有赚到利息,而赚不到利息银行肯定亏损,这就是信用卡行业集体亏损的原因。本来信用卡除了交易,还有分期付款、循环信贷的功能。但目前有需求的人拿不到信用卡服务。因为现在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够强,没办法承担合理的风险。如果不去承担合理风险,你就没办法获得合理回报。下一波新的消费公司补充进来,我觉得这对整个市场有帮助,能够推出更多的产品出来,能够服务市场。做消费金融更需要我们提高风险管理监管能力,因为每笔业务都是一个小贷款,所以我很期待。
张志峰:能谈谈家庭和资产负债的关系吗?
涂志云:我觉得应该针对自己的家庭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一些资产组合优化。一个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阶段,资产优化比例是不同的。我们看家庭储蓄有88%在银行,这是否最优化?不一定。要看这个家庭处于什么阶段,不同的理财产品是不一样的。我相信通过教育,可以使消费者更加有知识判断最合理、最优化的配置。
周勇发:我很同意涂总说的观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消费上的差异,夸张点说,美国人挣10块可能敢花8块,通过贷款可以花15块,因为它可以再贷出7块。而国人的消费可能是挣10块,花5块存5块。为什么这次次贷危机对美国影响很深?就是因为美国人敢过度消费,再加上金融机构不合时宜地推出一些产品,比如零首付。他们在房贷方面敢零首付。但中国的银行业就不敢,最低也要20%。所以在掌控上存在差异。回过头来看,说到个人家庭,根据自己不同的阶段,你的财务状况,固定资产、银行存款、风险投资、债券投资这样的组合还是比较好的,我觉得应该是多种组合。我还是赞成那句话,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具体哪些阶段哪个篮子里放得多,要根据自己的财力来决定。
郭田勇:消费金融其实最关键的是要消费。我们现在消费少,通过金融的手段,也是希望帮助扩大消费。当然刚刚周秘书长也讲到东西方消费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我想第一大家不要把金融对消费作用期待过高。因为中国消费增长缓慢,主要的问题在于制度层面。比如第一现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近年来向个人分配的比例在下降,第二近年来中国贫富差距不断增大,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第三缺乏一套社会保障制度。金融的确对刺激消费有帮助,但不能未来把拉动消费主要的出发点放在消费金融上。制度层面的改革还是比较重要。当然金融对刺激消费肯定有帮助,现在发现可能也有一些问题,信用卡不良率从去年的1%-2%达到将近3%。所以金融机构也开始面临风险。我们在消费金融上,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金融所支持的手段,比如提供消费占总收入比例可能说明这个问题。未来我们这块空间肯定还是有的。当然针对目前我们出现的不良率升高的问题,我觉得要从多方面分析。第一作为提供消费金融的金融机构,恐怕未来针对个人金融业务上,在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水平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信用卡不良率过高,跟银行过度盲目发卡关联度非常大。所以首先金融机构要从经营层面找原因。
第二要从整个社会信用制度完善上提高建设水平。去年我到台湾,台湾银行特别善于做中小企业贷款。他说我们如果到中国大陆做,一定会比银行做得好。我跟他们讲,企事也未必。因为你在台湾做得好,面对大陆的信用文化和信用关系,不一定能做得好。信用体系背后是法律体系和制度环境,恐怕我们在这方面的完善也是做消费金融很重要的生活环境。
第三从客户本身来讲,有多大的消费?由于有了消费金融可以使你的消费开支在本来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增加。但是究竟有多高的负债率,在哪个领域增加消费、增加借贷,对每个消费者和家庭来讲,要有合理的人生规划,有一个合理的对未来支出的预算,这块也是非常重要的。
张志峰:谢谢各位专家。第一场专题讨论到这里结束。
目前有些银行的产品介绍做得不是太好,往往把提示风险的字写得比较小,收益写得比较大。我们做了一个模板,以后所有的银行产品出来都有标准的介绍模式,而且风险提示的字写得很大,充分告诉投资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独家声明:搜狐理财频道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327。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