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若不讲信用 另一方则无法举证而难以追回损失
近期,记者收到多起读者的理财投诉,读者均称被熟悉的银行推销员欺骗购买了自己并不想要的理财产品,结果各方争议多多,但投资者却难逃损失。
记者了解到,虽然口头承诺也有法律效力,但是在目前国内的理财环境中,一旦对方不讲信用,另一方即面临无法举证而难以追回损失的结局。
文/记者陈海玲
案例一:
把银行卡给大堂经理
卡中5万元被刷买基金
范先生对自己的遭遇记忆犹新。2009年7月23日下午2时,他去某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在等叫号的过程中,大堂经理主动上来询问并谈起了投资基金的话题,这时大堂经理推荐1只首发基金。范先生当时拒绝了大堂经理关于买基金的推荐。
不过,大堂经理在提出帮范先生查询证券卡里有否购买过其他基金时,范先生拿出了自己的证券卡插进了银行的自助终端机器,并按下密码,并交由此位大堂经理操作查询。就在这时存款的排队号轮到范先生,范先生即留下了自己的证券卡转身去存钱。等范先生存完钱后,见到自己的证券卡已在大堂经理手里,这时范先生再次按该位大堂经理的要求把卡插进机器,又一次输入密码,交由大堂经理操作。大堂经理当时告诉范先生自己只是在查询账户内的信息,并未买卖。
一个月后范先生需要用钱,再次去该银行取钱时才发现只剩27元,以为被人盗取了现金,后经查询,才得知5万元已被用来购买基金。范先生这才想起来,是7月23日那天大堂经理帮他操作过此账号。
储户与银行的争执由此而生,警察也被叫到该银行调查取证。后经自助机器上的录像证明,操作购买基金的果然是该位大堂经理,不过,大堂经理称,是范先生授意其帮忙购买此款基金的。由于缺乏真凭实据,难以举证保护自己,范先生至今未从银行那里索回自己的5万元。
提示:自己的理财账户要自己保管,不能交由他人,包括银行营业员进行操作,否则有了纠纷就难以了断。在银行办理业务后,要当面查清楚账户内信息是否准确,方可离开银行。
案例二:
签了两次名 50万元被支取购买保险
何女士,为追讨回自己的50万元,已经在一家大型银行及银监会、保监会及律师事务所间来回跑了六年却仍是两手空空。
何女士今年47岁,多年前,她即是该银行的大客户,银行方面也给她配了一个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其服务。问题就出在了这个多年来为其服务的客户经理身上。“他跟我很熟,我对他也很信任,以为一个大银行的大经理不会骗人,但是他真的是欺骗了我们。”何女士告诉记者。
根据资料显示,该位客户经理自己填写了何女士的客户资料,并让何女士签了名。何女士回忆到自己那年已42岁了,眼睛已经出现老花,出于对此位客户经理的信任,就在两份据称是普通的客户资料上签了名,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一个签名竟然被用在了长达几十页纸的人寿保险合同上。“他跟我很熟悉,他知道我根本不懂得保险也不会买保险,只是长期购买‘美金汇聚宝’,进行类似银行存款一样的无风险理财。他竟然把我的签名用在了所谓的购买投连险的合同上。而且从未给过我购买此投连险的合同,而只是一个复印件。”何女士见了记者仍然难抑满腔怒火。
何女士为此向银监局和保监局投诉,得到了答复均是无充分证据证明银行误导其购买投连险。何女士为此寻求律师的帮忙,在律师的指引下,何女士找到了合同涉嫌伪造及不规范购买的证据。“我会一直把这50万元追回来的。”
提示:在银行理财签名前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签名所隶属的范围,防止签名盗用。不要相信任何人的口头承诺,在没有得到白纸黑字的合同前,不要签名,合同应该至少一式两份,没有合同的交易方式必有一方的利益受损。
案例三:
购基金时免手续费
赎回时却讨价还价
王先生在两个月前购买了某商业银行推销的一款理财产品,当时与之很熟悉的银行理财经理并未告诉他这款理财产品在三年内提前赎回要收手续费的,出于对这位理财经理的信任,王先生想都没想即购买了此基金。王先生因急需现金将这款理财产品赎回时,发现被收取了3%的手续费。在后来与银行的交涉中,3%的手续费被降至2%。王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对客户收取手续费并没有明确的依据,连收多少都可以随时更改。”
由于提供不出任何在客户交款前已讲明提前赎回要交纳手续费的证明,该家银行对王先生的赔偿方案一变再变,但是王先生始终没能拿回自己想要的结果。
提示:注意问清楚,手续费在何种情况下不收,但是在何种情况下却要收取。为了争取更多的投资者,不少理财产品在购买时可以免手续费,但是赎回时的手续费却是高得吓人。投资者一定要搞清楚手续费发生变动的任何情况,并要求银行出具书面证明。任何时候投资者都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要被一时的小恩小惠所蒙倒。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