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无风险QDII亏损近七成 "苦主"维权银行称无错

2009年07月13日11: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的邢先生、易先生以及珠海的李小姐,本来素昧平生,互不相识,却因为渣打银行的一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QDII新兴基建可转换结构性投资[QDII200704(USD)]走到了一起。日前,本报接到邢先生等人的投诉,称他们在购买这款理财产品时受到销售人员诱导,导致对产品理解失实,造成投资亏损近七成,经济利益受损严重。

在经过与渣打银行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们维权,并借此警诫后来人,不要轻率投资自己不懂的领域。

  由于受前年的次贷危机和去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遭受重大冲击,境外结构性理财产品(如QDII)、金融衍生品、打折股票等一系列复杂投资产品导致投资者巨额亏损的事件,近期不断被曝光,引起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投资专家提醒,对于类似的投资产品,投资者要吸取教训,不可盲目投资。

  【事件回放】

  三“苦主”投资QDII200704巨亏

  就像因投资雷曼迷你债券而遭受巨额损失的香港投资者有个共同的称谓——“雷曼苦主”一样,在内地,因为投资渣打代理的境外理财产品而巨亏的内地投资者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称谓——“渣打苦主”。相比“雷曼苦主”,“渣打苦主”出现的时间更早,影响面也更广。

  深圳的邢先生、易先生以及珠海的李小姐,就是渣打苦主。这三人此前都是从事外贸行业,生活水平处于小康。然而,因为将家庭主要资产都投资于QDII200704,让他们遭受巨亏,加上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行业形势严峻,这三人从去年底开始都先后失业,生活更是陷入窘迫状态。

  邢先生是渣打银行深圳分行的个人客户,2006年11月份左右,在渣打客户服务人员的介绍下,邢先生将家庭的主要资产(不包括房产)4.5万美元存入渣打银行,准备用于购买QDII200704。渣打业务经理告诉邢先生,这款产品将于2007年4月份正式推出。后来,渣打方面告诉他,由于某种原因,该产品推迟到2007年7月份才正式推出。2007年7月6日,该产品正式交易,并于同年7月20日生效。

  李小姐和易先生也分别于2007年6月底投入4万美元和2万美元,买入了这款产品。“当时渣打的客户经理催得很急,说认购期只有5天时间(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7月6日),产品没有什么风险,收益率高,让我赶紧买入,不然就买不到了。”李小姐告诉记者。

  然而,正是这款被邢、李、易等人认为风险不大的产品,却因为全球资本市场受到次贷冲击而暴跌,导致他们巨亏。邢先生告诉记者,到今年1月份该产品到期日,他们亏损已经超过七成。

  QDII200704的真实面目

  2007年7月6日圣戈班集团的收盘价为84.26欧元/股,上周五(7月10日)的收盘价为21.92欧元。初步估算,邢、易、李等人的账面浮亏在七成左右

  那么,导致邢、李、易等人巨额亏损的QDII200704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呢?

  QDII200704产品说明书显示,该产品是瑞银推出的可转换票据产品,全称为“瑞银1.5年期美元新兴基建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票据”,该产品是与卡特彼勒(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Holcim(全球第二大水泥生产商)、圣戈班集团(世界百强建材之首)、斯伦贝谢(全球最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四只股票挂钩的产品。

  产品发行人瑞银为该产品设计了复杂的运行模式:2007年7月6日开始交易,7月20日开始生效,初始价格以7月6日所挂钩的四只股票的收盘价计算得出。该产品的期限是1.5年,每个季度设立一个收益计算日,并设计了提前终止条款触发条件:在每个收益计算日,若四只股票的收盘价格都等于或者高于其初始价格的101%,则票据自动中止,客户获得100%的票据面额和应得的收益。

  如果在产品周期内,挂钩的四只股票都涨了或者跌幅在5%(9.5折)以内,投资者将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能够保本;但是,如果到到期日股价下跌超过了5%会怎么办?这才是这个产品的核心所在,也是导致投资者巨亏的关键点所在。

  QDII200704设计了一个转换事件,如果在投资期内(包括到期日),出现下列情况,则产品由理财子计划QDII200704A自动转换为理财子计划QDII200704B,B计划的产品周期为1年:1.提前终止条款未被触发;2.产品周期内曾经有股票的收盘水平等于或者低于其初始水平的70%;3.到期日至少有一只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初始水平的90%。

  转入B计划后,该产品将按到期日计算得出的金额,于第二日买入四只股票中表现最差的股票,一年后B产品到期,投资者能收回多少投资,就看这只股票到时的表现了。“这样的产品,投资者收益有限,但风险巨大,普通投资者根本就不适合参与。”邢先生等人咨询的律师告诉他们。

  由于在今年1月20日到期日符合转换事件的条件,他们的QDII200704已经由A自动转换为B,就是说以今年1月20日结算所得的金额(按照该日四只股票收盘价结算),于第二日购入四只股票中表现最差的股票——圣戈班集团,直到2010年1月20日。2007年7月6日圣戈班集团的收盘价为84.26欧元/股,7月10日的收盘价为21.92欧元。初步估算,邢、易、李等人的账面浮亏在七成左右。

  销售过程涉嫌诱导

  邢先生还透露,在签订的合同上,很多地方都是渣打客户经理在邢先生不知情下,模仿邢先生的笔迹代签的

  邢、易、李等人都告诉记者,在投资QDII200704之前,他们都没有接触过股票、基金等产品,更别说这么复杂的理财产品了。

  “当初我买入该产品的本意是要求保本,但渣打的客户经理告诉我当时只有这一款产品,还没有推出保本型产品,并一再明示或者暗示该产品风险低、收益高,最多亏10%,但最高收益有望达到48%。还说他们的行长都买了这款产品。出于对有着150年历史的渣打银行的信任,所以我们也就大意了,购买了这款产品。”邢先生告诉记者,“产品说明书如同天书,就是专业人员花半天时间也不会看懂,我们自然也看不懂了。对方也没有给我们充分提示其中的巨大风险。”易、李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

  然而,在买入该股票后不久,次贷危机全面爆发,挂钩于基建股的QDII200704开始亏损。2008年9月份前后,邢先生等人看情况不妙,纷纷给渣打客户经理打电话,或要求赎回,或要求转换成其他产品。但客户经理们却告诉他们,这个产品有半年的封闭期,封闭期内不能赎回。“产品说明书里面没有说有封闭期啊。如果在买入产品2—5个月内赎回,也不会亏损这么多,但他们说有封闭期,我们也无可奈何。等到所谓的封闭期过后,损失已经在30%左右。”邢先生告诉记者。套牢过后,邢、易、李等人也就不想赎回了,谁知道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股市拖入深渊,他们的财富缩水超过六成。“现在渣打方面坚持不承认有封闭期一说,我们又没有录音,十分被动。”

  在购买产品前,渣打给他们都做了风险测试,表明自己是用不超过5%的资产(不包括房产)投资QDII产品,以符合“QDII产品最低认购金额30万元人民币且不得超过个人总资产的5%”的规定。“但4.5万美元几乎是我家庭所有的资产。这样的风险测试有什么意义?”邢先生指出。易先生也表示,自己只购买了2万美元的产品,不符合最低认购金额门槛。

  每个月,邢、易、李等投资者会接到渣打邮寄来的月结单,在月结单中仅仅显示了一个含糊的信息“结束日之结余”,每个月在此信息项下所显示的金额和投资者当初投入的本金是一样的。“这种月结单明显流于形式,月月相同,涉嫌故意误导投资者。因为多数投资者看到这种产品月结单都误以为投资的本金还没有损失,只是没有收益而已。”易先生强调。

  此外,邢先生还透露,在签订的合同上,很多地方都是渣打客户经理在邢先生不知情下,模仿邢先生的笔迹代签的,属于合同造假。

  渣打建议

  走司法程序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邢、易、李等人认为渣打方面存在过失,应该对他们的损失负责。

  邢先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就与渣打方面沟通。

  在会谈过程中,渣打上海来的代表建议邢、易、李等人,最好走司法程序解决问题。邢、易、李等人表示:“我们已经都失业了,哪里还打得起官司?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手上都没有证据,打官司注定是输。”

  【银行回应】 渣打: 银行没有过错

  对于邢、易、李等人的投诉,本报记者采访了渣打银行,渣打银行相关部门对此做出了回复:

  1.在客户决定投资之前,渣打银行都对投资人进行了个人理财风险适应性测试,通过了解客户的投资经验、投资亏损能力、收入/财富水平、年龄等多项评估要素,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客户类型进行细分。每一个理财产品都会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类型建立对应关系。客户只能购买与其风险适应性测试结果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2.渣打在产品说明书中的首页醒目位置设有“善意提醒”,在产品说明中详细列举和披露了理财产品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再次,在产品协议书的签字页面,亦再次提醒客户相关风险并要求客户签字确认其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有充分、清楚的了解。

  3.渣打每月按时向客户寄送月结单。除此之外,每月还寄送月度产品表现报告供客户了解产品及相关市场的表现。同时,客户亦可以致电客户经理和客户热线了解产品的相关表现。

  4.“我行规定只有部分接受过额外的产品知识培训并通过相关考试的前线销售人员,才有资格销售某些相对复杂的个人理财产品,而其余的销售人员则只能销售风险相对较小、结构简单的理财产品。”渣打相关部门表示。

  渣打相关人士还表示,不排除某些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了违规的情况。但对此渣打银行内部有相关的专门负责监督投诉的部门,渣打银行接到相关投诉以后,已经进行了内部的调查和审核。渣打方面表示,调查结果表明,银行在这些产品产生的亏损上并没有存在过错,这也是其一直坚持的原因。

  【专家说法】

  银行、监管部门、 投资者都有过失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之前KODA、QDII等复杂理财产品亏损比较严重,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去购买此类产品,银行暂时也不会再销售这类产品了。

  但是李要深指出,上述产品都是设计得很好的产品,只是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风险、高收益,巨亏的产生是由于市场的剧烈变动而引起的。“我们也要看到,在2007年市场情况好的时候,这些产品都是曾经给投资者带来了普遍的高收益的。”

  李要深认为,银行在销售过程中肯定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关的销售人员不合规的事情,但这并不能构成全部怪责于银行的理由,整个行业的相关监管不规范、不健全也是部分原因,“现在理财产品市场还非常不成熟”。另一方面,投资者自己要有相关的责任。对于这钟结构复杂的理财产品,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清楚,是否有相应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本报记者 田志明

  实习生 黄倩蔚  

(责任编辑:陈彦娇)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