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子某日一时兴起,请一帮朋友花天酒地,事后他有点后悔——也许不该这么浪费?但是想想凯恩斯理论,他又高兴起来:我多为社会创造了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还是于社会有益的。
A公子应该高兴吗?他寻找到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也许应该高兴吧。
凯恩斯经济学总能让人们高兴。你会觉得你的每次消费都为社会总需求作出了贡献。的确,消费是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消费,人们就没法更好地去创造财富。但是,A公子把日后的钱用于今日的大吃大喝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只是把此种需求挪为彼种需求。我们知道,A公子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他的收入,也许他可以借钱消费,但借钱给他的人就得减少消费,A公子仍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社会总需求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收入水平和储蓄率。
凯恩斯经济学最能让官员们高兴。因为如果政府大把花钱,大搞公共工程,就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繁荣,使经济走出低迷期。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低迷期,政府大力消费就能填补人们开支的减少,增加社会总需求。
实施真正如此吗?
实际上,政府加大开支的做法很可能和A公子把买衣服的钱用于吃喝一样,并没有增加社会总需求。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第二种是通过增税或者通货膨胀来实现的。
至于说经济低迷期人们不愿意消费,这是另一个错觉。人们看到的是,很多产品很难卖出去,就以为这是因为人们不愿消费导致的。但是,你可以问自己几个关键的问题:无论如何,你总得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去购物吧?在你购物的时候,你花的每一块钱,你总是希望能买到更多你需要的商品吧?你不可能会因为经济低迷,而希望你的钱买的商品更少吧?
对,你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变化,你仍然是希望少花钱多买商品。实际上,经济低迷期,人们收入降低,会比平时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钱能买到更多的商品。那么怎么会出现某些商品无人愿意消费的情况呢?问题在于,人们最需要的商品恰好紧缺,人们不得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这些商品上,于是,那些不太急需的商品,就很难卖出去了。它们很难卖出去,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消费它们,而是因为人们不得不把钱花在其他商品上。
但是,理论上,滞销商品只要价格降得足够低,都是能卖出去的。但如果销售收入还低于物流费用、销售员的工资等等,厂家就不愿销售,而是宁愿销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政府货币扩张造成的繁荣期中,价格信号被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当。在信用扩张期,厂家在投资的时候,是相信销售价格会高于成本价格的,否则他们就不会投资了。但一旦扭曲的资源配置导致危机爆发,他们的打算就要落空。总之,厂家并没有生产“过多”的产品,而是生产了错误的产品。
在经济低迷期,市场其实正在紧张地重新调整资源配置。企业家重新预测人们的需求,人们尽力为未来储蓄以恢复元气。等到这个过程过去,经济又会重新迎来繁荣。
此时,政府大力开支,不但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反倒打乱了市场调整的过程。比如,政府认为大修铁路、公路可以刺激需求,但其实,政府这么做恰恰是让资源流入到人们并不急需的行业中,恰恰让人们急需的东西更短缺了。这不是刺激消费,而是刺激浪费。政府的过度花费则打乱了人们为未来储蓄的自然进程,延长了低迷期。
传统理论认为,罗斯福新政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挽救了美国经济,而事实正相反,在罗斯福政府的大力干预下,美国的经济低迷期长达十年。而此前,每一次经济低迷,一般是一两年时间就度过了。
1929年大萧条之前,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哈耶克等人就预测了政府的信贷扩张将导致经济低迷。并且,他们给出了走出萧条的药方:让市场自然调整。而此时,凯恩斯则信心满满地宣称:“我们这个时代将不会再发生任何危机。”但吊诡的是,当经济萧条发生之后,媒体叹服于哈耶克等人的预测,却把他们的药方抛开,而拥抱凯恩斯去了。
人们总是希望有快速走出经济低迷的魔术,这让他们吃更久的苦头。
(本栏目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