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利率下调、经济放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曾经在银行理财市场一枝独秀的信贷类产品终于显露出放缓的势头,表现在发行数量、募集规模、市场占比等各个方面,此外,产品的收益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该类产品还首次出现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情况,相关风险引起人们的注意。
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周,各银行共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36款,总募集量46亿元多,发行款数和募集量相比上周均告下降,其中21款6个月期以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4.14%,较上周存在明显下降;另外,信贷与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也出现下降,为56.1%,较前一周下降了近1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某中资银行发行的一款投资期限为96天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受央行降息影响,实际到期收益率相比预期收益率低了0.19%。据称这是迄今首款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信贷资产理财产品,从而提示投资者该类产品并非如人们想象或银行宣传的那样“安全”。对于信贷类产品发行放缓的趋势,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大;另外,由于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佳,也导致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再加上近期信贷紧缩政策放松,可能使得银行更倾向直接贷款而非发行信贷产品。综合这几方面因素看,未来信贷类产品的发行量很可能会继续下降。
在资本市场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由牛转熊以来,信贷类理财产品一直支撑着银行理财市场的大半个江山。如果此类产品发行放缓显露颓势,不禁令人担忧:未来理财市场何以为继?投资者是否将面临更少的投资选择?商业银行将以何种方式和手段拓展这一市场?
事实上,回顾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时点,让正站在十字路口的商业银行,或者主动地把握机会,或者被动地做出选择,从而迎来理财业务的又一次提升和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2005年,一些银行先是小试牛刀,推出相对保守的以挂钩利率、汇率为主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随着股票市场的持续走“牛”和规模扩张,收益节节攀升的“打新股”成为2006年、2007年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在此时期,面对全球股票和商品市场新一轮牛市,以及国家开放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并扩大代客境外理财的投资范围,众多QDII出海,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可惜,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畅游”在资本市场大潮中的结构性理财产品、QDII狠呛了一口水,出师未捷便深陷困境;不过,同时期国内从紧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以及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情绪,却给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创新理财产品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可以说,与股票、基金、地产这些经历过“过山车”的投资产品相比,银行理财市场一直都在大步流星地前进,而且从来不乏热点的转换。
但是,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却显得不那么乐观,从产品的创新角度看,不仅仅是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了。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最近一个月以来竟然无一款QDII产品发行,显示该类产品已遭到投资者和发行银行的双双抛弃,至于已发行产品则是浮亏严重,备受恶评。专家表示,由于此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广,受损程度深,预计后续影响可能持续数年,因此身处海外资本市场中的QDII产品前景堪忧。而作为国际理财产品市场主流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也好不到哪儿去,发行持续低迷。该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国内尚未建立挂钩标的物的期权市场,银行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对冲理财产品中期权的风险,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暴露。从过去结构性产品发行情况看,银行无论直接利用海外期权市场还是向海外投行直接购买产品,都不可能依据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特征设计产品,从而导致2007年以来很多银行理财产品脱离实际。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资本市场短期回暖无望的预期下,无论是结构性产品还是QDII遭到冷遇、规模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经济放缓、企业资金需求下降以及信贷政策的放松,又令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统计显示,目前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打是短期稳健型产品,除信贷和票据产品外,传统的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保持了较高市场份额。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担忧以及对长期投资缺乏信心等因素有关,但也与市场创新匮乏有密切关系。为此,有专家指出,此轮牛市的结束在暴露理财产品风险的同时,也暴露了理财市场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投资者理财理念不成熟,缺少系统性的理财教育;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风险管理以及人才建设严重滞后;监管机制尚待完善,资本市场与银行业务的混业融合对目前处于分业监管状态的银行监管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倘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市场所期待的产品创新将难以为继。
在2008年临近尾声之际,银行理财市场无疑又一次站在了迷惘的十字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