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9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之后,仅仅相隔20天,“两率”再次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3.87%下调至3.60%。
作为保险资金一项重要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保险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大额协议存款,即所谓定期存款,显然面临着降息的严峻考验。
据保监会日前披露的行业数据显示,到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投资总额达21721.59亿元,9月单月大幅增加了1626.1亿元,其中银行存款至9月末达到7039.72亿元,较8月末减少137.33亿元。
“降息预期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排除保险公司主动将到期存款转向债市投资,而非选择与银行续签大额协议存款,毕竟在降息预期下,银行针对大额协议存款的利率回报,未必会对保险企业产生吸引力,并且由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个人投资者纷纷转向银行存款,银行对于定期存款的需求也未必十分强烈。”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记者说。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的投资特点,保险机构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发挥机构投资者作用,稳健操作,支持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同是10月29日,保监会就业内外关注的当前保险投资策略问题作出上述表态,表示将“积极支持”各种稳定资本市场的举措。
从大局角度出发,监管部门的这一积极表态,会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在投资环境仍不明确的背景下,一直呼吁拓宽投资渠道的保险资金,今年以来已经纷纷主动调减以股票和基金为主体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
日前相继出炉的三大保险股三季报,传递出一个共性事实:受累于全球股市的深度调整和大幅下挫,在保险可投资资产中占比并不高的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股票和基金),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大量浮亏导致险企纷纷增加计提减值准备,由于计入利润表使得各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盈利大幅缩减,除中国人寿第三季度实现23.39亿元净利润外,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第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并且,即使中国人寿第三季度盈利,较去年同期仍然大幅下降70.1%。
“基于当前的投资环境和可投资范围,保险资金眼下首要考虑的,显然是寻求最安全的资产配置。从过去两年过度依赖权益类资产带来的高投资收益,到目前不得不维持一个最基本的投资收益率,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郝演苏称。
通过这场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保险资金务必坚持“安全配置”的投资理念,已在行业内外广泛达成共识。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央行已经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降息显然对保险资金的定期存款投资构成负面影响,但同时又对债市形成利好,务求“安全配置”原则的保险资金,投资品种及投资数量都有限制的债券市场,能否成为其确保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避风港”?
正如公告披露,为寻求资金的安全稳定,各大险企今年以来已纷纷加大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力度。以债权类投资为例,中国人寿今年第三季度末应收利息达140.9亿元,较上年末98.32亿元有明显增长,中国平安今年第三季度末应收利息达72.64亿元,较上年末41.87亿元明显增长,中国太保今年第三季度末应收利息达52.31亿元,较上年末33.93亿元亦出现明显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针对保险资金的债券投资,需进一步区分存量资产和新增资产,并不能笼统地认为债券投资是保险资金寻求安全配置的“避风港”,毕竟其投资目的不仅仅在于寻求安全稳定,还要考虑必要的收益。
“不可否认,降息有助于带动债券价格走高,但同时导致债券到期收益率下降,但如果债券到期收益率仍然高于相应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那么保险资金仍然还会青睐于债券投资。”某寿险公司投资部门负责人对记者称,不可回避的是,在降息预期和股市低迷情况下,保险资金总体收益率将呈现下降趋势。
一方面降息影响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一方面权益类投资被大幅调减,保险资金将何去何从,这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当前以及将来,是加大力度提升承保业务的盈利水平,不再寄希望于投资收益带来的高额回报?还是拓宽与保险资金久期相匹配的基础建设等其他更新的投资领域,这将成为保险业难以回避的现实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