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悲观预期、周边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元的上涨是捆绑在商品市场上的三条绳索,受这三个因素影响,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从原油到农产品、从金属到工业品均出现了近30%的跌幅。
如今,在各主要经济体救市措施纷纷出台之后,股票市场出现反弹;在商品生产国纷纷出台减产计划后,市场将重新实施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两条绳索暂时解开。
在过去的两个交易日内,这捆绑在商品市场上的“第三条”绳索也有松动的迹象。昨日,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下跌,更是直接促成了商品市场的整体反弹。
截至昨日北京时间20点30分,美元指数报85.794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549点,跌幅0.79%。而在周二,美元指数曾创出2006年4月以来的新高87.884点。
美元的回调让以美元计价的商品获得了上涨动力。截至上述时间点,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原油12月合约期价报66.73美元/桶,较上一交易日上涨4美元/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铜价格报4230美元/吨,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30美元/吨,而在过去的三个交易日内,铜价已经飙升了近800美元/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期价报907.5美分/蒲式耳,较上一交易日上涨28.75美分/蒲式耳。
“在经历了此前的暴跌后,商品市场存在一定的反弹要求。而周边市场逐渐稳定,基本面状况的适度改善都为商品价格的反弹提供了条件,而美元的下跌无疑成为了商品期价报复性反弹的导火索。”上海大陆期货分析师高严荣指出。
高严荣认为,在过去的一周时间内,虽然还能感受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已经看不到有银行倒闭的新闻了,这反映各国救市政策已经逐步显现效果。另外,在过去的两个交易日,全球股市企稳反弹,商品市场做多者获得了一定的信心。而在基本面方面,虽然欧美经济出现衰退的预期依然强烈,全球对商品需求下滑的预期没有缓解,不过这一利空因素已经在此前的商品期价暴跌中得到释放,相反此前被市场忽略的生产国减产措施重新被市场发掘,从而对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对于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分析人士更倾向于认为是短期的反弹,而非趋势的反转。“全球经济前景的恶化,将成为长期制约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或许商品期价不会再出现9月以来的暴跌走势,但是受制于需求的下降,商品期价的下跌趋势并没有结束。”深圳一投资公司研究员庞颖指出,“对于商品而言,在短期内需求的变化总是快于供给的变化的,虽然现在很多生产国或者企业计划削减产量,但相对于需求的下降,供给的减少比较滞后,这就会造成一段时间的供过于求局面,从而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