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股市从去年开始深幅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也萎靡不振,投资者已经对高风险投资领域退避三舍,以银行信贷资产、银行承兑票据为内容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因为收益率比同期的国债、储蓄高,因而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期间,银行发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在6%以上,成为投资者跑赢CPI的首选。
自2008年1月份至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占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日前,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副所长罗志华表示,商业银行开发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操作模式主要是借助于信托公司所拥有的制度平台,对传统的信贷业务流程与交易结构进行重构,以应对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信贷规模的局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此外,存款利率管制不利于商业银行对高端客户的争夺,单一客户资产的规模经济难以在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等业务中得以体现,这无疑加剧了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中对于客户资源的竞争。
降息不阻热销行情
根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2008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20家商业银行(包括18家中资银行和2家外资银行)共发行了129款理财产品。其中,中资银行发行了125款,而外资银行只发行了4款,发行数明显下降。各银行发行了52款信贷资产理财产品。其中,光大银行发行了17款,招商银行发行了16款,北京银行发行了6款,建设银行发行了5款。上周信贷与票据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小幅度上升,从前一周的46.8%上升至上周的50.4%。据了解,银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销售期一般较短,而且经常是产品推出的头几天就被抢购一空,当中个别产品是针对银行高端客户,入场费在50万元以上。
在央行连续两次降息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开始显示出下降的趋势。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9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报告》指出,“双率”下调对信贷资产类银行理财产品影响不大。
提示
一位银行资深理财分析师(不愿具名)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对中国利率前景不乐观,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也随着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固定收益产品的主体多为银行的信贷资产、银行票据等。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要简单比较期限与收益,应该认真注意产品的风险揭示,首先要考虑产品主体的风险度,尤其当主体是金融信贷资产的时候,更应该考虑信贷主体的风险,是否有附加担保,是否有风险保存手段,是否有抵押等。如果在协议上出现保本字样时,更应该咨询保本的手段。在确认自己对本金风险是否能承受后,再去考虑期限和收益方面的问题。”但他指出,在资本市场恢复元气前,信贷类理财产品仍然是投资热门选择。他同时建议,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以较少的资金比例参与基金定投,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