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师只卖“药”不开“方”
经营通讯器材的杨先生最近颇为郁闷:他信任的一位理财师故意隐瞒信息,致使他投资85万元买的一款理财产品,10个月来亏损了32万元。
昨日,杨先生向本报记者讲述其经历。
去年10月中旬,他经常办理储蓄业务的某银行长江支行网点理财师小李,告诉他可以买进一款理财产品,收益可望达到25%。杨先生产品说明书都没有看清楚,就在小李的热情招呼下,草草签字购买了85万元。
后来杨先生才得知该产品是挂钩海外股市的一款基金,风险高,不保本,也不保最低收益。
杨先生气恼不已:小李一直了解他的风险偏好,知道自己不喜欢风险高的投资,股票和基金从来不沾;10个月来,他一直无法通过互联网了解该产品的价格走势,信息都在理财师掌握之中。自己8月4日去银行,与其聊天,小李仍未主动告知他的投资已严重亏损。
两天后,杨先生到另一家银行办理业务,想起这笔投资,拨通小李电话,才了解真相。
他介绍,买入该产品头3个月里,投资亏损了1万多元。这时如果理财师告诉他实际情况,他可以遵照产品规则提前退出。可是理财师知情不报。
昨日,杨先生见到记者时长叹:“这哪是什么理财师啊,整个一推销员!”
杨先生的遭遇不是个别。
家住东亭花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有一次揣着5万元去附近的银行网点,5分钟就办理了一笔理财产品的交易手续,理财师连基本的风险测评都没有做。
汉口前进五路的吴先生介绍,他是某银行的固定客户。银行理财师“笼络”他的办法是经常提供一些免费影碟……
对此,国际资深理财规划师王自生认为,中国老百姓已步入了理财怪圈:没看病先吃药。看病要去找社区医生,病重要看医院专家门诊,再是拿药。理财也一样,要先问理财师,甚至向律师或税务师咨询。“没看病先吃药,其一是致病,损害健康;其二是误诊,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其三是浪费了金钱、时间等。”
时下不少充当“医生”角色的理财师只卖“药”不开“方”,无疑强化了中国式理财的乱局。
专家介绍,市民家庭理财,就是利用开源节流的原则,增加收入,节省支出,用最合理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家庭所希望达到的经济目标。这样的目标小到增添家电用品、外出旅游,大到购房买车、储备教育投资,直至安排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等等。
做好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搞好理财规划,设定理财目标,分析和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才是选择合适的产品和投资渠道来增加财富。“目前,银行把理财做得有点本末倒置”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国际上普通所指的理财师,全称是理财规划师,或者叫财务策划师,是一种类似律师、医生的独立职业,是一种普通市民日常需要的专业团队,在欧美大约出现了30多年。
他们运用理财规划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为个人、家庭或者机构,提供综合理财咨询服务,如储蓄计划、投资计划、保险计划、税务计划、退休计划及遗产管理等,使客户实现合理的理财目标,免受财务困扰。其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咨询收费。
也有依附银行等机构生存的理财师,像私人银行的员工,一些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他们既想方设法把客户的钱留在自家银行,也同时为客户提供周到、长期的理财规划服务。
据了解,我国通过了有关资格考试的理财师大约3000人,80%为银行员工,其余主要来自保险公司。
“我们一般都不会出具资讯商品性质的理财规划书,也没有客户有这方面要求。”一家商业银行理财师介绍。
“把理财单纯看作卖投资产品,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此前,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鸿儒向本报记者表示,应把理财从卖产品转化到全面为客户进行人生和财务规划上来。
|